樂活APP免費下載
免費會員登記
關於我們

352011477160
歡迎, 訪客
用戶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話題: 退休故事

全球及本港首部3軸的「第一金巴士」光榮退役 9 年 1 個月前 #21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香港人對金色車身的巴士一點不陌生。 原來第一部「金巴」97年9月投入服務,屬丹尼士三鋒型號,是全球首部設有可容納輪椅乘客的3軸超低地台雙層巴士,是無障礙巴士服務先驅。這部服務市民「第一金巴士」 18年後於三天前(2015年9月21日)光榮退役。「金巴」初期被派往服務1A線,其後被編到其他路線,最近才調回1A線服務。

「第一金巴士」最後一天服役逾三百名巴士迷於中秀茂坪巴土站守候,冀登上駛往尖沙咀碼頭的1A線巴士。巴士當晚6時許到達碼頭總站,逾五百名「巴迷」蜂擁而上,見證巴士退役一刻。首批駕駛「金巴」的車長文康發更獲編駕駛該尾班車。文認為「金巴」開創巴士史先河,為傷健人士帶來方便; 他十分享十多年接載傷健人士的經歷。
乘搭1A線逾30年的傷健人士余婆婆昨晚特意到碼頭送別ATR1最後一程,指巴士無障礙設施非常方便,又讚揚司機服務「一流」。

九巴發言人透露,「金巴」退役後會留下作保育之用,或用作訓練車來訓練司機。

資料來源: 都士日報。以上為節錄。

原文連結:

http://www.metrohk.com.hk/pda/pda_detail.php?id=291258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見習冇限耆》Old School的美好 9 年 1 個月前 #22

  • bunfun
  • bunfun'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17
  • 收到的感謝: 1
(轉載)

于川原 - 于川原
《見習冇限耆》Old School的美好
2015年10月07日
 
 //《見習冇限耆》,來個食字食得頗準確的片名,「耆英」這詞語在九十年代尾,由經典電視劇《真情》發揚光大,九十後年輕觀眾或許不明所以,但不要緊,反正這電影是打成熟觀眾市場。羅拔迪尼路飾演的70歲鰥夫Ben,進入由Jules(Anne Hathaway飾)創辦的網購公司當實習生,Ben的出現當然突兀,但公司上下很快就明白,甚麼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了。

學習經營人生
說簡單,故事也真夠簡單的,情節普遍在預期之內,但這部電影不是旨在為觀眾帶來驚喜或峰迴路轉的劇情,反之,它的平淡能貼近大眾生活,觀眾易有共鳴,感覺細膩窩心。在未退休前,Ben的職位已經挺高級,縱橫職場數十年,其實他的腦筋仍然靈活,工作能力仍然卓越,但無奈已屆退休年齡,而且從前工作的公司亦已被時代淘汰。在Jules的網購公司工作,他對現代科技的運用確是不如年輕一代,但所有工作和生意去到最後也是以人為本,Ben對市場(即是對顧客需要)的了解,以及人際技巧明顯永不過時。我們都傾向歌頌青春,害怕步向年老,怕被社會淘汰及遺忘,但Ben的故事卻道出這非必然定律,重點在於每個人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職業女性之苦
片中女主角Jules的故事,相信道出了很多工作女性心聲,她創業成功,公司員工在短短幾年內增至二百多名。她已婚並有一名女兒,但事業成功卻未能兼顧家庭,即使Jules已經非常努力做到面面俱圓,飾演好每個角色。工作的成功,為她提供不斷上進的動力,但漸漸被壓力弄得身心俱疲,縱然戰績彪炳卻難感到快樂。投資者要求聘請CEO管理公司後,Jules的自信心馬上崩潰,「被取代」的威脅和挫敗,對她來說仍未夠經驗面對。這反映了多少職場人士的境況?職業女性承受的苦處好像較多,但其實現代都市人,無論男女都一人分飾多角,如何與時間競賽之餘又平衡每個崗位,還不希望將自己弄至疲於奔命,好像已經是夢想一部分。
 
Jules幸運得令人羨慕,她遇上幽默又開通的Ben這位人生mentor,不斷在工作和生活上給予她寶貴意見和為她打氣,令她重拾失落的自信。現實中,我們卻大部分是「打掉門牙和血吞」,孤獨地面對難題,一次又一次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每天勉勵自己上進。Jules的幸運或許是萬中無一,又或者只會存在於電影世界,但我們將來都可以選擇成為Ben,不吝嗇地與後輩分享我們的人生經驗。「老屎忽」並非必然。//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84124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青夢放送] 第二屆「青年夢想實踐家選舉」 - 楊銘賢 8 年 11 個月前 #23

  • TSLau
  • TSLau'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9
  • 收到的感謝: 6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我們想說:感謝您!: Fenda Chan

德國的「老去」文化 8 年 10 個月前 #24

  • TSLau
  • TSLau'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9
  • 收到的感謝: 6
在德國,「老去」有無限可能,老去的人可以是優雅的、溫暖的、求知的、酷的......他山之石,可攻玉否?如何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一直是我們極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將來,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整個社會對待「老去」的普遍觀念轉化,以至形成一種全新的「老去」文化。





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被戲稱為「歐洲老人院」。目前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比例為21%,即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官方估計2060年長者比例上升至33%──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德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制度之一,然而,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現實亦令隱患日益嚴峻。在「超高齡」社會,當勞動力越來越少,所要負擔的高齡長者越來越多,年輕一代擔心:「等我們老了,誰來養我們?」



誠然,要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制度的改革優化尚需時日,但來自民間的探索卻早已發酵。德國人對長者與老化的觀念早已改變,社會從奮力抗衰老轉變到積極迎接老年。優質的老年生活並非來自物質層面,更可貴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承擔,沒有視老人為「負資產」,反而是社會的「寶藏」。



對於退休時依然擁有健康的大多數,往後的二、三十年怎麼過? 在有着豐富哲思傳統的德國,成熟的公民社會又如何思考老年社會的機遇?



德國法律賦予長者參與社會政策及決策過程的權利,越來越多城市正實現長者出行「無障礙」、制定長者友善的住宅規範;由商業機構創辦的慈善基金會承擔大量長者屋的建設;慈善機構的「長者中心」興趣班與活動竟有三百種之多,多元的選擇令每個人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潛能;非牟利機構定期送文藝節目門票送給基層長者,確保他們有豐富的文藝生活;坊間有工作坊負責給幼兒園孩子講解患腦退化症的爺爺奶奶發生了什麼事……



在商界,年輕人創業搭建老人院及長者住宅搜索引擎;也有專門為退休人士找兼職的中介,喚作「租一位退休老友記」──錢不是最重要,關鍵是令長者感覺依然有自我價值;退休的模特兒開辦老人模特培訓公司──愈來愈來多長者將出現在鏡頭前為產品代言;旅遊公司開發的「老年覓偶旅遊 」,組織單身老人在旅遊中找回新的愛情……



令人感動的是盲人老人院定期舉辦精彩的視覺藝術展覽。儘管大部分長者看不見,但負責人相信,弱視的長者可以分辨鮮豔的色彩。縱使長者看不到,來探訪的家人也可欣賞……




快閃族:長者也可以很酷

十月一日的北德風和日麗,在漢堡中央火車站廣場上,出現了兩百位德國老人「快閃族」。背景音樂Spark of Life令全場振奮,他們手舞足蹈,活力四射。即使坐在輪椅上的也歡快地揮手,拿柺杖的雀躍地跺腳伴奏。這個場景吸引了大批途人駐足,就連臨近的難民臨時安置點都有難民前來圍觀,舉起手機拍照。



這一天,十一個城市的長者加入了「快閃舞」行動。快閃之後,六十人意猶未盡,來到附近的咖啡廳再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長者 speed dating,這種特殊的速配不是為了找伴侶,而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了避免長者聚在一起就容易談病痛,主辦方特意在每張桌子上設定了主題:只能談運動、音樂、旅行、閱讀等等,一桌桌的長者雀躍地交談着。「我好想和你再一起跳舞,我們交換一下聯絡方式吧。」三個小時後,有的桌子對話停不了了。散場時,不少人已經約了下次見面……



這是「走出孤獨」協會(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 ) 第二年舉辦「快閃舞」。 創辦人 Dagmar Hirche 興奮地說:「我為德國的長者感到驕傲。老年是何其多樣、開朗和積極,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老年的新形象──長者也可以做很酷的事!」他們用社交網絡和新媒體傳播老年的活力,每日蒐羅全球關於正向老化的資訊。



「多代中心」:社區裏的大家庭

2006年開始,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人、婦女及青年部資助建立「多代中心」──讓年老中青歡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這些中心強調「在地」,將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參與等元素連接起來。目前450家多代中心在德國遍地開花,各出奇謀。有的推出「維修咖啡館」,邀請長者和年輕人集中壞電器一起鑽研如何維修;有的則舉辦爺爺奶奶故事會,定期給孩子閱讀經典。也有中學生定期接受陪護訓練,學習如何與長者一起生活。



「多代中心」理念靈感源於「母親中心」──媽媽的自助組織,簡而言之,其理念將社區視為一個大家庭,有公共聚腳點作為「客廳」,定期聚會互相支持。位於漢堡非牟利機構「左鄰右里」(Nachbarschatz)就是一間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母親中心」,原本的親子大本營從2007年開始每年獲政府四萬歐元資助,新增「多代」概念,於是出現愈來愈多長者的身影。這裏有托兒、青年瑜伽班、家庭輔導,也有長者足部美容、義工陪診、家居維修、送飯,甚至洗衣熨燙送上門。有的老友記組成「聊天小組」每週來聚會,也有退休政府公務員來教人填寫複雜的申請表格……



社區不同世代的互動,誕生一個個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德國老人很孤單,新移民也很孤單。他們一起來,一起玩,最好不過了。這個開放空間想讓互動自然地發生,密切互動會打破家庭的疆界,大家在這裏找到『自己選擇的家人 』」。中心主管 Elke Loh 說,這裏有老少一起的環保手工課、長者游泳班、寶寶按摩班、女性健康講座……中心經常琢磨如何令老少共處。近期就有老少劇組──腦退化症長者和孩子一對一配對演出。長者對童年歌謠往往爛熟於心,不必背台詞。當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在一起時,實際上是兩個孩子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有份單純的快樂,喜歡載歌載舞。




每一個「多代中心」注重社區義工網絡 。恰巧遇到來自香港的Emma在廚房切菜,她每個禮拜來兩次幫忙準備午餐。做義工令來德不久的她融入社區,加強了歸屬感。「每次看着一班活潑的長者願意走出來認識新朋友,我會感受到一份福氣。 」中心也有不少十七、八歲的女孩在入大學之前來這裏做一年社會服務,此前,她們鮮有機會接觸長者,現在或多或少也能了解老年的模樣。



你想過老年是怎麼一回事嗎?



她們異口同聲地說,「我不怕老,但是怕孤單。」



Ornella :「我覺得老不是負面的事情,到時候我應該有很多經驗,也許可以幫到別人。」



Oezguel :「想到老去,我腦海的畫面就是幾代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如果可以活到一百歲,那也挺 cool 的!」



Hanna:「歲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然有活力,老了也可以繼續快樂着。」



Julia:「關鍵是生命中要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覺得值得活,老不老與感受有關!你如果總是感覺自己老了,那麼你就真的『老』。 」



長者獎:老去的無限可能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曾委託民意研究機構 Allensbach 研究「記者和公眾眼中的長者」。結果顯示 ,83%受訪記者認為機會伴隨年長而來──長者有更多時間或物質條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85%的受訪記者相信,非常有必要改變長者的形象,特別倡導更加突出年長所擁有的機會和潛力。他們認為,傳播長者多樣的形象很重要:年長不只是廣告所展示的銀髮耆英,也不是憂傷地在護老院漸漸褪色。研究還發現長者自信心大體上有明顯增強,只有少數長者認為社會將他們邊緣化。



在慕尼黑,蒙特梭利(Montessori)融合學校將「多代工作坊」列為重要課程,自2008年起有70名長者專家每周定期和學生一起做項目,主題包羅萬象,有服裝設計、廚藝、錄影、化學、生物、自製木車……長者們將他們的熱情、經驗、知識和靈感帶入學校日常教學中。有學生寫道:「他們是我的英雄!」工作坊成為去年德國長者獎的獲獎者,獲得6萬歐元獎金的獎賞。




76歲的婆婆 Gunda Krauss 以她的 「旅程76」展示了老年的潛力和新想像。2009年她克服健康困擾,騎着三輪車貫穿德國南北。她開創了生命新的一章,激勵其他人不管活到什麼歲數都要走自己的路;她希望社會看到長者對生活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忱。她因此獲得三萬歐元的獎賞。



德國長者獎2012年開始舉辦,每年評選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長者和創意項目。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德國長者獎項目經理 Tobias Nerl 表示,這幾十年來,德國「人口結構變化」的課題一直都被熱烈討論着,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今卻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所面臨的大挑戰。



「除了對醫療護理的關注,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支持健康的長者獨立生活,看到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他認為,大眾對長者的印象會影響不同世代間的相處,也影響着個人對老化過程的理解以及期待。「獎項希望令公眾對老年有新的印象──看到老年的新潛力與機會。退休並非意味着生活的結束,七、八十歲的他們,精力和熱情都令人受到鼓舞,令我們看到生命進入新的階段,精彩章節由你自己譜寫。」



德國人用種種珍視長者的細節,為「人生六十才開始」作了令人信服的示範。



資料來源︰端傳媒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我們想說:感謝您!: Cheung Chun Fai (Bob)

老年族群新定義 8 年 10 個月前 #25

  • TSLau
  • TSLau'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9
  • 收到的感謝: 6
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戰後嬰兒潮(Baby Boomers,生於1946至1964年)在2015至2050年間正式踏入退休期,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人口將從現在的6.05億增加至20億,佔總人口比例由12%升至22%,升幅是近2倍。「我是一名老師,生於1953年。」62歲劉萬奇正是嬰兒潮踏入退休期的一個。



退保大課題

劉萬奇37年來一直在香港津貼中學教書,兩年前,依據香港津貼學校法定的退休年齡60歲退休,之後他取得800萬港元的公積金,作為他的「退休保障」。老齡化成為全球社會大趨勢,亦是華人社會一大課題。傳統華人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成老有所養的傳統思想。



在中國,中國式養老保險,是由人民與企業一起繳納保險金,到人民退休後每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及喪葬補助費。在台灣,政府會經過審查後,向人民發放「基本保證年金」。而近日在香港,全民退休保障成為社會熱議,「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秘書處成員張文慧指出︰「撫養老人是未來一年全民必須思考的議題,老了才想便太遲了。」



最潮老年族群

「不過,我不想那麼長命,周身病痛,躺在床上,生不如死。」──這是劉萬奇的老人宣言。過去,尤其在華人社會,老人與省儉、孤獨、疾病等灰色形容詞連線,但即將踏入退休階段的這群戰後嬰兒世代,他們在過去全球經濟騰飛以後,聚積了財富,獲得知識,更因科技發展下享受著醫療的進步,身體狀況獲得前人未有的康健。 在這一切有利條件下,他們顛覆了老年等同暮年的概念,發展出具朝氣魄力的「銀髮」、「金齡」的老年族群。



ROLO 退休辦公室

劉萬奇認為,就算人老了,也要活得很好。而要活得好,當然要有穩健的經濟能力。劉萬奇與退休前同是中學教師的妻子,膝下無兒,憑藉儲蓄及退休資產,本來可以印印腳,但他並沒打算退下來。劉萬奇說「我不想就此甚麼都不做,我不想退休。」《不言休》(Unretirement)是美國經濟學者兼專欄作家克里斯·法雷爾(Chris Farrell)在2014年出版的著作,他指戰後嬰兒世代,將會比以前的人,更長壽、更健康,他們不想就此撤離、放棄具生產力工作。「退休」漸成歷史名詞。而這股退而不休之風,已吹向亞洲及中國,產生了一個新老年生活概念「ROLO」。



新加坡AJA集團在中國青島啟動了名為ROLO(Retirement Office and Life Office的縮寫,退休辦公室和生命管理辦公室)的安老院,將於2017年6月正式營運,推廣退休人士可以退而不休,繼續發揮他們潛能,選擇輕鬆工作,也兼顧自己的生活質量與健康,並強調以朋友圈方式一起生活來解決老年孤獨問題。



劉萬奇退休後不足一年找了另一份工作,是在一所直資中學繼續任教,他斷言︰「到我體力下降時,便再另找輕鬆一點的工作,或者開間小店,若退下來什麼都不做,我受不了。」



老年安哥再創業

事實上,中港台三地政府及私營機構都在推遲退休年齡,亦積極倡議長者就業。更令人佩服的是,這些公公婆婆,甚至創業。



專門研究創業趨勢的美國考夫曼基金會(Kauffman Foundation)於《2015年創業活動》調查指出,美國55歲至64歲創業者所佔比例,已從1996年的14.8%大增至2014年的25.8%。這種退而不休,勇於創業的潮流,在美國形成了一種「安哥事業」(Encore entrepreneurs)的趨勢,意即退出職場後,還可再上台「安哥」。



在中國,今年79歲的前中國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解培惠,9年前在青海金沙江開創種植樹木「辣木」的產業,後來還將辣木發展成食品生意;在台灣,上市科技公司瑚昱半導體創辦人葉桂紋,於60歲再度創業,推出手機影音棒;在香港,今年61歲的前銀行家張迪超,5年前初次創立紅酒貿易事業。在中港台,這股老人「安哥事業」趨勢正逐漸萌芽。



銀髮經濟正面來臨

他們不退休,再創業。他們賺錢,同時亦非常願意花錢,形成一股活躍消費群。《無所不在的銀髮商機》是日本高齡議題權威、銀髮商務專家村田裕之的著作,他在書中強調,很多人只看到人口老化所帶來的衝擊,卻對銀髮族的需求和消費能力視而不見。據日本產經省預測,全球銀髮市場在2025年,將帶來高達37.38兆美元商機,當中包括高齡旅遊、美容、健康食品、老人照顧機器及醫療等。



在中國,上市公司新華錦與日本長樂控股株式會社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國內高端養頤養服務產業﹔在台灣,上市公司聲寶集團,亦表示將與日本松下集團合作,於新北市土城興建200戶智慧型銀髮族住宅;而香港的星晨旅遊,亦推出「老友記」系列,行程較輕鬆,食物較清淡,所選酒店亦設無障礙設備,盡量迎合長者需要。



老年與機械為伴

有了經濟實力,現代的老齢群族比過往更獨立更自我。他們當然還是希望老來有伴,兒孫滿堂,但他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不要成為別人負累。



從事長者服務工作25年的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助理總幹事岑家雄告訴端傳媒,香港護老業界近來正商討引入照顧長者的機械人,他指出:「 日本、法國及中國都有出產照顧長者的機械人,例如可協助長者在床上活動,減低護老照顧者的體力使用。」



劉萬奇踏入老年後,坦言也有留意現代科技及機械如何會協助他面臨老去的種種問題︰「我的母親死前就是臥床不能起來,大小便解也要靠工人照顧,現在換到是我可能要面對這些病態,若換了由機械人可以處理及照顧,我心裏也會舒服點。」



他說他亦不時會去逛那些賣保健老年科技產品的公司,也有上網留意相關知識。近年,穿戴式的健康監控設備十分流行,蘋果電腦公司在2014年發布推出HealthKit健康平台,用戶可透過穿戴式健康監控設備及移動應用程式,監控自己的心率、卡路里消耗量、 血糖、膽固醇等健康信息,更能通過移動應用程式,把自己的健康數據,傳送至醫療服務機構,作為醫護決策的輔助資料。



劉萬奇手腕上的Apple Watch此時震動起來,他用指尖滑動手錶螢幕,然後說:「手錶提醒我吃保健藥了,下次再聊。」



資料來源︰端媒體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我們想說:感謝您!: Cheung Chun Fai (Bob)

「樂活新中年」訪問 - 《生活存關愛》 8 年 3 個月前 #26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香港電台第五台及香港電台數碼35《生活存關愛》早前訪問了「樂活新中年」
會在23/8 晚上2000-2030播出

大家可以瀏覽以下連結收聽: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5/lifeislove&d=2016-08-23&p=4175&e=373647&m=episode


image.jpeg
最後修改原因: 8 年 3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警犬基因配種解決「退休潮」 8 年 1 個月前 #27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星島日報報道】香港警察警犬隊面對「退休潮」,未來3年將有40多隻狗隻退役,隊伍一直以外購、自家繁殖等方法輸入新血。為使繁殖的犬隻更健康,隊伍最近首次利用基因比對技術,繁殖9胎德國牧羊幼犬,防止近親繁殖及出現遺傳病。更首次由動物團體領養一隻有潛質的秋田犬,接受訓練,有望成為本港首隻秋田犬警犬。

  香港警犬隊現有190隻狗,當中110隻正在服役,其餘為幼犬、病犬及退役犬。警犬主要分為四大狗種,包括瑪蓮萊犬、德國牧羊犬(狼狗)、史賓格獵犬及拉布拉多犬,平日進行巡邏、追蹤、搜毒及爆炸品等工作。

  警犬隊高級督察黃兆樑表示,一般警犬年屆8至9歲便會退役,近年警犬面對「退休潮」,「2017至2019年將有40多隻狗退役,隊伍須透過外購、自家配種,補充新血」,由於近年反恐、搜屋等均須出動警犬,需求日漸上升。警犬隊現時5成狗隻是自家繁殖,3成購自本地合法狗場,約2成購自歐洲捷克、荷蘭、比利時及澳洲等。

  警犬隊8月首次利用基因比對技術,為兩隻德國牧羊犬配種,6男3女的狗寶寶上月30日出生。黃兆樑解釋,「DNA比對並非為繁殖純種狗,而是防止近親繁殖,避免狗隻出現遺傳病。」德國牧羊犬品性穩定、工作動力大,故被挑選作繁殖犬種。幼犬長至一歲至歲半,便會接受為期15周訓練,通過考核後正式成為警犬執勤。

  黃兆樑補充,隊伍是以「鼓勵」形式訓練警犬,「我們是絕不會打狗來訓練,每次當牠們完成任務,便以撫摸、一齊玩作獎勵,玩耍動力大,工作動力亦大。」

  警犬隊十分鼓勵領養,現時狗舍有一隻18個月大、名為「Milo」的雄性秋田犬,正在接受巡邏犬訓練,原來牠是由愛護動物協會「湊回來」,黃指出「初時見Milo幾機警、活潑,體型都適合,『天生我材必有用』在狗仔身上同樣適用,所以決定讓牠試一試。」

  此外,警犬隊與愛協將於12月4日在小西灣運動場舉行「第14屆警犬技能比賽」,警犬隊總督察李卓維指出,比賽3年一屆,過往屬警察內部活動,前兩屆起開放予公眾,並會將門票收益捐作慈善用途。

參考資料連結:https://hk.mobi.yahoo.com/news/%E8%AD%A6%E7%8A%AC%E5%9F%BA%E5%9B%A0%E9%85%8D%E7%A8%AE%E8%A7%A3%E6%B1%BA-%E9%80%80%E4%BC%91%E6%BD%AE-231600124.html
最後修改原因: 8 年 1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信報月刊】年輕未玩夠 83歲翁揸機接job拍片 8 年 2 星期前 #28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1420129_525923259249ecc51fa72b9d28158416_320.png


隨着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退休後的空餘時間也愈來愈多。老人們若好好利用,從事有益身心的嗜好或康體文娛活動,定可使生活多姿多彩, 展開第二人生。《信報財經月刊》採訪了幾位「退而不休」的老人,現年83歲的李子超是其中的佼佼者。

精力充沛的李子超,退休後愛上影片製作,曾拍攝多部微電影,跟過本地導演拍鬼片。他和朋友成立的拍攝公司「數碼先鋒」(Digital Pioneer,DP),最近更與社交平台「樂活新中年」合作接job,手上有3個拍攝項目,為科學園、西藏5100礦泉水公司和一個辣椒油品牌製作宣傳片。

所有項目都有酬勞,基本拍攝的收費是半日1400元,後期製作另計,但他志不再錢,只求好玩。「不在乎賺幾多錢,我的初衷很明確,大家出來玩,不需要自己掏荷包就可以了,夠錢給我們買器材就好了。其實玩是主要目的!」
李子超是電器產品設計師,第一代分拆式吸塵機出自他手筆,製成品出口歐美日本。他2003年退休後參加「老友網」的攝影課程,經常擔任義務攝影師。其後加入長者安居協會的「銀齡製作室」,拍過《再建冰室》等多部與社區和健康有關的微電影。

活到老學到老,他積極進修,提升攝製技術。前年報讀非牟利藝術團體采風電影的訓練班,學拍紀錄片。「未試過紀錄片,便去上了幾堂,發現和拍電影很不一樣。我拍了一些片交功課,現在對紀錄片也有些心得。」學完拍片,他學剪片。他起初用半專業的剪輯軟件「會聲會影」,現已「升呢」改用蘋果電腦的Final Cut Pro。

赴台瞓身趴出車外拍攝

學成歸來,他衝出香港,去年與「銀齡製作室」成員到過台灣參與拍攝《不老騎士》記錄片。旅途艱辛,日曬雨淋,每日清晨5、6時起床,晚上10時才回房休息,但他非常投入,「瞓身」拍攝,經常做出危險動作:在媒體車上拍參賽者衝刺鏡頭時,整個身趴出去捕捉畫面,更想過坐在摩托車後座倒後拍攝,嚇得導演一額汗。李子超笑言:「大家都被我的熱誠打動了。」

他今年自立門戶,組成的「數碼先鋒」,核心成員有6人,年齡介乎40歲至80歲。「有些人還在職,我就最老了!」這個小組月前跟一位本地導演拍電影。「連續拍了7日,有時拍到27點,即是凌晨3點!因為是鬼片,外景什麼都有:西貢、棺材鋪、一樓一、小食店、會所,也有跳樓場景,很多姿多采!和工作人員打成一片,有計傾,他們有時遷就我們,讓老人家先坐車、不用搬重物。」


消息來源:http://www2.hkej.com/editorchoice/article/id/1420129/%E3%80%90%E4%BF%A1%E5%A0%B1%E6%9C%88%E5%88%8A%E3%80%91%E5%B9%B4%E8%BC%95%E6%9C%AA%E7%8E%A9%E5%A4%A0++83%E6%AD%B2%E7%BF%81%E6%8F%B8%E6%A9%9F%E6%8E%A5job%E6%8B%8D%E7%89%87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男人幫樂團 譜出第二人生 7 年 11 個月前 #29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政府新聞網圖片)

男人幫樂團 譜出第二人生

【本報訊】男人的浪漫又豈止「豆腐火腩飯」。一班年過六旬的男士退休後參加樂團,學習色士風等樂器,四處義演傳揚妙韻,不但為單調乏味的生活添色彩,更在音樂世界展開第二段人生。有窩心父親更自組小隊,在女兒婚宴上表演,為愛女送上幸福的旋律。該樂團負責人指,希望透過計劃讓成員圓夢,發揮他們的音樂才能,擴闊社交圈子,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互助互勉,將音樂帶到社區,傳送祝福。

組隊於女兒婚禮表演助興

六十一歲的梁貴德自小喜愛音樂,惟年幼家貧,苦無機會學習樂器。直至退休後,在一一年加入信義「男爵樂團」,當時覺得色士風樂手甚具型格,便選擇吹奏此樂器。他學藝兩年後,更與八名同學組隊「男紫漢」,在女兒婚禮上表演助興。

梁貴德說,音樂娛人外,更可紓緩病情。他去年患風濕性多肌痛,四肢和頸部痛得無法動彈。沒有食欲及情緒低落時,吹奏勵志歌曲《You raise me up》,馬上精神一振,加上同學經常致電鼓勵及探望,令他的病情得以紓緩。

另一樂團成員、七十歲的葉禮思退休後只靠上酒樓和行山打發時間,漸覺單調乏味,於是學習獨奏合奏皆宜的色士風。每逢節日均會到社區或老人院表演,他深信即使年老,也可以貢獻所長,惠及社群:「如果吹奏得好,台下掌聲熱烈,特別開心。」

信義「男爵樂團」音樂計劃為五十歲或以上男士而設,提供一年課程,成員可自由選擇學習銅管、單簧管、色士風及電子琴等。該計劃總監鄧光宇表示,至今已舉辦五屆,平均每屆百多人參加。他說音樂有助釋放壓力,成員掌握好基本演奏技巧不但可自娛,退休後精神亦有所寄託。

資料來源:東方日報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11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84歲十蚊雞改衫伯伯:做齣好戲畀人睇 7 年 10 個月前 #30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如果閣下經常在東區或中上環一帶出沒,可能會見過一個拖着手拉車周圍走的老伯,車上寫有「有請必到」、「又平又快」等字眼,這老伯叫馮榮欣,今年已經84歲,每日都會拖着這部搵食車在港島沿線遊走。

近年來,馮伯接受過很多傳媒訪問,最為人熟悉的,是他以前跟過著名裁縫張活海,即張國榮的爸爸打工,他也試過在政府洗衣房工作,又做過小巴司機,打了大半世工的他,其實一直想創業、想成名,以吐多年來打工鬱住的悶氣,「我當生死好平常,競爭心還是很強,我想人人知道我,一個人在生之年要留名後世。」馮伯這樣說。

十多年前,他試過幫一個診所護士改衫,收對方二十元,但人家卻豪氣地付了一百元,叫他不用找贖,他就用多出的錢買個垃圾桶,改裝成這架搵食車,他最初帶着車仔在家附近公園打躉搵客,卻被當成小販趕走,「我就像過街老鼠,周圍都趕絕我,我就想到拖住走,沒有人干涉到我。」自此他無論去到哪裏都會帶着車仔,邊走邊搵客,收衫拿回家改,當是自己的小生意,也算是圓了他的創業夢。

每次外出,他都會惹來不少目光,因為車上面寫了很多出位字句:「名成利就,逆來順受」(他解釋是因為昔日打工受氣受得多,有感而發)、「創業成功大優惠」、「又平又快」,每當有人望多兩眼,他總會熱情地派自己用廢紙造的卡片給對方。車仔上面還寫有抗通漲的銀碼:「改長短10元」、「改褲頭20元」、「換拉鍊20元」,不止收得平,他還可以親自上門交收,只要收到客人電話,馮伯就會承諾在一小時內到達,「我就像救火英雄,會即刻放低工夫出發。」在這年代,竟然還有這樣貼心的服務。

他主要幫人改長短,收十蚊雞,的確抵到爛,加上坐車一來一回,時間車錢不少,有時其實還要倒貼,問他為何不收貴一點,他一輪咀說:「改長短最簡單,十蚊八蚊都餓不死的,一、二十蚊,老人家好好用的了,要那麼多錢做甚麼?晚年吃得少,我又不煙不酒,衫褲又是舊的,不如益吓人,應該這樣想,是別人付錢你做運動,不要怕蝕底,蝕底就無得做。」馮伯住柴灣,和客人交收,只要是港島沿線,他都會去。

訪問當天,他一早在小西灣飲完茶,本打算坐巴士去中環交貨,但坐車途中接完電話就在柴灣落了車,他說:「有人找我開工,正在柴灣等我,所以先落車,人在江湖,身下由己,這就是我的生活。」交收完,他決定先回家歇歇,下午再出發,但才剛放低袋,櫈未坐暖,又收到電話,又要出發到灣仔、中環和金鐘交收,他幾乎每日都是這樣頻樸,但他卻說:「我一接到柯打,行路都行得快過人呀,我覺得越勞動越健康,走來走去才好,睡得更甜,我就像食白粉般,沒事做就打瞌睡,有事做就精神。」雖然已年屆84歲,老伴、兒子新抱、孫仔孫女早就勸過他不要再做,怕他辛苦,但馮伯仍堅持做下去,只因為一個原因:「臨尾都要做場好戲給人看,這就是我的願望。」


84歲的馮伯,每日就是拖着這部自己改裝的「搵食車」,在港島沿線遊走。


他每朝都會到小西灣飲茶,也帶同車仔出動,其實也是為了搵客。


馮伯的「搵食車」,上面貼滿出位字句,難怪在街上經常惹起路人注意。


家中的騎樓就是工場,放有幾部衣車,過百卷棉線和逾千條拉鏈,他說做到死也用不完。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91歲的伯伯為無家可歸的人編織帽子。 7 年 9 個月前 #31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91歲的伯伯為無家可歸的人編織帽子。

他說: 為他們編織帽子讓他找到生存的意義。


資料來源:Humankind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9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識字班點滿足到我!」 年輕長者學習 唔係「小兒科」 7 年 6 個月前 #32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178e3374b7d7cf5ab22e1e1f8614a147.jpg

玩Facebook——梁炳林年屆74歲,Google、Fac . . . . . . (圖:相關機構提供)

【明報專訊】陳紹基,63歲,退休中學教師,熱愛氣象攝影,期望有機會進修天文學;黃妙齡,60歲,退休採購員,希望上烹飪班不止是跟着食譜做,而是像法國藍帶廚藝學院一樣有理論有實踐;梁炳林,74歲,退休懲教署教師,閒時愛用Facebook和Google,不時與其他長者分享用電腦心得。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今時今日,長者對學習的興趣已不止是唱粵曲識字做紙花,愈來愈多銀髮一族想要繼續發展所長,盡情發光發亮。政府、社區院舍、活動中心到底又有否與時並進,聆聽他們的需要呢?

眼前五個年齡介乎60至79歲的退休人士,看着由幾個長者繪畫的理想活動中心,熱烈的討論着。「你看如果中心真的有田地耕作,我們要種什麼呢?」另一個搭訕﹕「你需要人幫手種植,就找我吧。」還有一個人若有所思的說﹕「若可以成立自己的學生會也不錯。」圖畫裏的活動中心,小瀑布旁有片種植園地,圖書館與茶館合一,使用者可邊看書邊品茶,當然少不了綜合運動場及泳池,單憑想像都已經讓人感受到活動有幾多姿多采。可惜現時香港大部分社區活動中心,看來仍未有足夠資源應付他們的「想像力」。

深入課程太貴 選擇有限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2015年香港男性的「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1年,女性則是87年。由我們上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學習資源從未間斷;偏偏60歲過後的二三十年,想重拾書包的選擇卻依然有限,現在已無法配合一班年輕長者(young-old)的需要。65歲的陳蒼佑是退休公務員,熱中學習的他,不介意長途跋涉從鴨脷洲來到沙田的活動中心上堂,最大的興趣是學習種植。「我想有人教我種植,時間可以長一點、內容深入一點就更加好。另外我之前也學過黑房課程,但因為太貴,沒有學下去。其實我一直想玩得專業點,但現今社會給我們的課程選擇實在有限。」說到課程收費貴,63歲的陳紹基就深表認同﹕「我熱愛攝影,但攝影課程很多都很貴。我們只是要求高一點,想學更多專業理論,偏偏所有專業課程都收得很貴。」今年才60歲的黃妙齡,也忍不住插嘴﹕「這些較深入的課程,其他人報讀是作職業用途,我們退休人士只是為興趣,又沒有收入,怎捨得花一大筆錢呢?但我們並不想要流於表面的學習,想深入一點。在活動中心找不到高階課程,外間的就很貴,你說怎麼辦?」

長者中心自負盈虧 不敢開班

隨着退休人士的教育水平漸高,對學習的要求也隨之改變。傳統長者服務機構伸手助人協會,在2015至16年度的數據顯示,它們旗下在香港的所有護老院及日間護理中心,超過六成服務對象為80歲或以上長者,首三項最受歡迎的動態活動為拍打操、硬地滾球及飛鏢,至於靜態活動依次序為魔力橋、繪畫及音樂。而根據本年度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其活動參加者資料顯示,最受社區長者歡迎的興趣班是唱歌和運動。像79歲的羅細英,笑言每星期都跟中心唱粵曲,認識朋友,已經心滿意足;反觀平均50至70歲的金齡人士對生態及郊遊、理財、中國傳統文化等知識型範疇最感興趣。不但如此,如陳蒼佑所言,金齡人士對課程的程度要求也有提升。長者服務機構舉辦的課程雖然較便宜,但由於大部分適合金齡人士的課程均自負盈虧,種類及程度受開支所限制。至於坊間的專業或進階課程,都以求職或就業人士為對象,收費就高昂得多。

政府資助沒持續性

那政府有否投放足夠的資源給長者?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長者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彭慧心認為﹕「政府有分配資源給長者,但對象是比較體弱年長的老人家,這十年來政府有提供長者支援隊、護老者津貼券、認知障礙症服務等;至於較後生的老人家,政府也有推行長者學苑計劃,讓長者在小學、中學、大學當旁聽生,相比給年長老人家的資助方式不同,亦相對地少。其實我覺得政府不是不清楚年輕長者的需要,而是有取捨。」

不過長者學苑計劃仍有不足之處。香港教育大學長者學苑總監譚小玲指出,現時政府在長者教育方面,並沒有提供持續的資助。「我們約兩三年要再申請一次資助,隨時不獲批,辦課程有後顧之憂。資助沒有持續性,令我們做不到大規模,不能開很多不同類型的課程,相對不受歡迎或深奧一點的又開不到,接觸人數有限制。」

彭慧心建議政府分配資源時,按長者不同年齡的需要分類。「將60歲和80歲老人混合開一個班組並不可行,他們的需要、學歷及理解能力都不同。後生一輩教育水平高一點,不想要消閒式活動,而是找一個小天地去盡情『發燒』。當中部分人有自學能力,最好就給他們一個平台找樂子,或資助他們的進修費用。」她亦深信,若政府能照顧不同長者的學習需要,有助減慢他們的老化衰退,長遠亦能減輕醫療壓力。

■知多啲

長者大學旁聽 追上進度沒問題

自1970年代起,歐洲國家像法國、英國早有第三齡大學出現,由長者自行組織、自助學習,互相教授對方知識。2007年香港政府亦參考外國做法,成立了長者學苑網絡,由大中小學、社區中心等為長者提供更深入、更具學術性的課程,參與機構現時約有130間。香港教育大學長者學苑總監譚小玲指出,他們現時提供的大學課程以通識教育為主,每個學期約有40個科目選擇,任何滿60歲人士都可申請成為旁聽生。由於每科只留5個學額給長者,往往很快便會額滿。

她表示,最受長者歡迎的科目是哲學,包括「生與死」、「快樂的追尋」、「人生的意義」等學科。有趣的是,旁聽生的男女比例跟坊間社區中心學員有明顯分別。「參加社區中心課程的佔大部分都是女士,報讀我們大學課程的卻以男士較多,特別是哲學、科學這類。而女士普遍對生活化的科目感興趣,像粵曲欣賞、國畫、食物安全等,可能是跟平日的生活責任有關。」

她又稱這班「超齡」學生還不時帶起課堂氣氛。「很多長者旁聽生的學歷起碼有中學程度以上,追上進度沒有問題,反而是他們會準時上課又勇於答問題,和大學生一起上堂,可以帶動課堂,不少教授也喜歡有長者旁聽生在課室。」

抗拒「老人」二字 中心改名「招生」

退休後要重新適應自己的身分,向來並非易事。不少Young-Old初次去長者活動中心,原來反應都很大。黃妙齡笑說﹕「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長者,我仲有活力,點會係長者!」陳紹基也分享說﹕「我第一次來到活動中心報名,入到去見到全部都是老人家,就覺得應是我阿媽去的地方,我不應該來的。」信義會註冊社工陳志強表示,曾有金齡人士第一次來服務中心,就被中心的名字嚇到掉頭走,因此中心在2015年特別將名字上的「老人」二字改為「金齡」。'

深度長青課程 6月優先體驗

想尋找更有深度的長青課程?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第11屆「長青進修在信義」課程,每個課程全期長達9個月,讓學員能掌握更深入的知識。只要年滿50歲,具初中或以上程度即可報讀。

課程主題豐富,包括日本文化與社會、品味生活、西方藝術、文化及生態旅遊、中醫養生、心理學等,暫定於10月尾至11月初開課。有興趣人士不妨先參加6月的體驗課,設有快樂心理學、淺談香港歷史建築等8個主題,每節為2小時,費用為$30至$70不等。

查詢及留位:3743 0515
文:高嘉莉
圖:劉焌陶、相關機構提供
編輯:梁小玲

資料來源:明報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6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50後退休夫婦 農田上打造書屋分享快樂 7 年 5 個月前 #33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比比書屋位於錦田一片翠綠農田之上,由一對「50後」退休夫婦創立。老闆蔡文元與老闆娘李秀麗(Teresa)退休前皆為註冊社工,他們以其寵物狗「比比」命名書屋。

起初背後沒甚麼大道理,慢慢地卻將「畀」(即給予,與「比」同音)字的真諦實踐起來,鼓勵來者分享資源和知識。先去片看看︰



比比書屋位於錦田農地,由退休夫婦蔡文元和李秀麗(Teresa)經營。(車耀開攝)

前往書屋,先在大江埔村村公所下車,左拐右拐,尋覓了好一陣子才抵達。途中經過了一間寫着「內有惡犬」的屋、一個頗大的植物棚架、一個小魚池、一家六口的黑羊群,還有延綿的鄉郊田地,才來到這個號稱為「最遙遠菜田下的小書屋」。


書屋門外,一片綠色的植物。(車耀開攝)

老闆娘Teresa已退休10年,那時她還未有開書店的念頭,但就培養了不少興趣,如紮染、製作手工皂和再造紙等等。直至約年半前,丈夫也真正退下來,才醞釀大計。她說:
  • 一路走來,原來已經建立了那麼多,到老公都退休時,我們始看長遠一點。我們不是那種喜歡不斷旅行的人,就算常常去玩,也會想,玩完又點呢!有一件實事要你去努力,才會有目標,有責任感。

從事長者服務20多年的蔡文元也十分了解,自主的生活始於退休後,
  • 我做了長者服務這麼久,所以明白退休生活可以很悠長,故希望自己退休後,不會出現真空的狀態。


書屋設有繪本專區,選書由小樹之家繪本咖啡館推薦。(車耀開攝)
因緣際會下,蔡文元巧遇現時的農主,二人閒聊時發現,原來大家曾居於錦田。
  • 農主是第一代有機農夫,10多年前已在這裏(書屋現址)搞生產型農場,種植有機菜。

但後來熬不下去,農地便丟空了。農主得知他想學習耕種,又想開設書屋後,竟答應讓他們使用農地,且不收租金,讓他幫忙打理這裏。


愈來愈多人慕名而來,閱讀範圍亦延伸至室外。(車耀開攝)

農主擁有一顆分享的心,而這是會傳染的,蔡氏夫婦也以同樣態度對待專誠來書屋的人。書屋只開放周五和周六兩天,每逢周五晚上,都為客人預備了家常便飯,蔡文元說:
  • 周圍都沒食肆,所以客人只要打電話來,我們吃甚麼,客人便吃甚麼。曾有次試過十多人打邊爐,我喜歡多些人氣,可以有講有笑。
在他眼中,這彷彿真的是「多個人多雙筷」般簡單。Teresa說:
  • 如果做人得個『攞』字,你不會珍惜。相反,有機會與人分享好東西,我覺得這是種人生樂趣。


20人的義工團隊,在書屋的三面牆上畫上這裏不同時分的景致,圖為縮小版。(車耀開攝)

書屋開業至今一年多,客人愈來愈多,看書的地方也延伸至室外。書種也由最初只有童書,增加至現在有約50個主題。蔡文元介紹,有部分書籍是從日本的書店搜羅,
  • 這是間主題書屋,我們喜歡的主題,便會入多點書。當然也要與時並進,受歡迎的新書我們也有。不過有幾個主題,恐怕我們入的書是全港最多的,包括種豆、豆腐製作、紮染和耕種。

這裏還有一個繪本專區,選書都是小樹之家繪本咖啡館推薦。開張之時,書屋邀請了小樹之家的代表來講故事,十分支持兒童閱讀。


書屋位於雞公嶺下,所以這裏也有不少雞公器物發售。(車耀開攝)

書屋還收二手書,客人可以書換菜。書屋前的農地,現時栽種了羽衣甘藍、番薯、莧菜、油麥菜、莙薘菜、黃豆和咖啡樹等,並實行永續耕種的方法,減少土地污染。

此外,這裏也不定期舉辦工作坊和靜觀日(即客人要安靜地看書),Teresa說:
  • 其實書屋是一個母體,可以將我從前學過的技能放進來。客人來這裏,並不是每一個都喜歡看書,可能有人喜歡飲咖啡、做手作,所以這也是個大家來分享知識的地方。


咖啡樹也開始結出果實。(周倩炘攝)

這麼充實的退休生活,其實並不代表退下來,而是換着另一種方式前進。Teresa說︰
  • 別人覺得我們是神仙眷侶,我說我們不是神仙,沒這麼誇張,只是活得自由一點,過自己選擇的生活模式。

比比書屋
開放時間:星期五2pm-10pm、星期六10am-6pm

地址:新界錦田大江埔村67號

資料來源:topick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5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迷你巴士】老司機400元改造 兩個位拍拖剛剛好 7 年 5 個月前 #34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 年屆75歲的退休巴士司機,心繫巴士,日前甚至花了40英磅(約400港元),用6個月時間改造了一架迷你巴士,設有兩座位,非常精緻。
  • 平日又可與妻子,在路上駕駛着巴士,感受昔日時光,羨煞旁人。巴士經過,旁人甚至造出截車手勢,氣氛歡樂。

1_2017-05-30.jpg

細心看,車上是有人駕駛的。迷你巴士每次出動,都引來旁人圍觀。(網上圖片)

2_2017-05-30.jpg


3_2017-05-30.jpg


4_2017-05-30.jpg


迷你巴士身長僅1.8米 高1.2米 初中生還要高一個頭
現已75歲的Keith Burbidge,居於英國一個沿海城市伯恩茅斯(Bournemouth),他日前藉着對巴士的熱愛,造出一架黃色迷你巴士,可以時速5公里在路上行駛。由於巴士「的骰」,長僅1.8米、高1.2米,附有前後兩個座位。Keith與妻子坐上巴士,以緩慢速度行駛的畫面,除了浪漫之外,亦非常可愛,所以出動的時候都會引來旁人圍觀。

巴士是以廢料製成
Keith先花了40英磅(約400港元)購入一輛二手的電動滑板車,再以6個月時間加以改裝,整架車也是用廢置的物件循環再造,裡頭前後的兩個座位就是真巴士的廢置座位,而車身就是找來舊的廣告板及塑膠材料構建而成,塑造成60年代舊巴士外表。
巴士充滿電可行走約30公里,而車身外表亦絕不馬虎,有超過30個車窗,設有車牌位置、路線號碼等,外表似足舊時代巴士,巴士背面就印上「RESERVED(預定)」字眼,表示只有Keith及其妻子使用。

英國《太陽報》

來源:香港01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5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東京有間茶餐廳 七旬老闆靠沙爹牛丁翻身 7 年 5 個月前 #35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想退,卻退不下,可能是心底那顆探索的心所牽引。

在東京有一間開業一年多的港式茶餐廳,記者出發前在網上搜尋資料,據報道沒有露面的老闆是一名40來歲的香港人,經聯絡後約定在餐廳見面。
步出位於千代田區的飯田橋站,行10分鐘到達這間「香港贊記茶餐廳」,沿路大多是商業大廈、中密度住宅,在非繁忙時間,路人不多,走入內街,茶餐廳在一幢住宅旁邊,隱蔽得來卻很突出。在店內等了一會兒,店員引來是頭頂花白的「張老闆」,「之前的是我兒子。」

眼前的「張老闆」張旻偉年屆73,原來他才是茶餐廳的真正老闆。以為他一直長居日本生活,一問之下,他在2014年才到日本,原意是在當地悠閒退休,但機緣巧合之下,遇上現址的4層大廈,思前想後又做回本行開餐飲,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

年輕時在日本打工結緣

回到故事的原點,張旻偉早與日本結緣。50年前,從事文具銷售的他獲公司派往日本工作,開始學習日文、學習生產、銷售等,「我仲喺日本上堂學英文,因為可以同時學兩種語言,又上堂學設計,順道學較專門的日文。」在東京工作期間,正是住在飯田橋一帶,當年該區大多是印刷廠、出版社,現在已演變成住宅兼商業區,他逗留在日本的時間不長,只有兩年,之後回香港繼續工作。
轉眼到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當時已做了十多年文具業,張旻偉覺得前路有限,而且自己對一買一賣的「低技術」工作失去興趣,「一直做下去,唔係搵唔到食,但(生活)好平淡。」於是他在1983年轉投飲食業,北上深圳的酒店工作,「飲食業的挑戰性比較大,可以自己創造一些東西。」時值卡拉OK流行,但深圳市面的卡拉OK只是附設在夜總會、酒吧等,張旻偉從香港帶入設備,連同飛圖唱片出版的首張LD,在深圳酒店開設卡拉OK走廊,這正是他從創新帶來的滿足感。

在深圳工作10年後,他再往北上,九十年代到北京開設自己首間茶餐廳,名字一樣是「贊記」,「當年在北京的香港人很集中,很多人每日都來,所以生意不錯。」後來因租約問題,茶餐廳被迫結業,直至2003年,他在北京開酒吧,一做又10年,賣光北京的事業就在2014年回港,「我申請了移民加拿大,但想來想去,覺得不太好,於是想不如回來日本退休,環境比香港清靜,買一間兩層小屋,有個小花園,香港一定要逾億元,以我的年紀又做不到按揭,在日本反而可以住好啲,在香港反而做又不是,不做又不是。」

物業連裝修共花2千萬

很多人以為是自己選擇人生路,但命運偏偏似是另有安排。

50年來,張旻偉偶爾與家人到日本旅行,退休後竟想重返舊地,他都始料不及,更加意外的是,他踏出飯田橋步入地產公司,問經紀有沒有兩層小屋介紹時,對方提議的茶餐廳現址有4層高,「本來想要兩層,自己在上層住,下層賣吓貨,最多沖杯奶茶、整件三文治賣,但見到這處雖然舊,但覺得不錯就買下來。」他花了約1,000萬港元買下全幢物業,最初構思將上層分租,估計每月租金收入100萬日圓(約6.9萬港元),地下按原定計劃做小賣店,設計圖則都已準備好,「我一日花不到1萬日圓(約690港元),一個月30萬日圓(約2萬港元),收租都好似不錯,後來想,物業的位置不錯,自己做開飲食的,不如做回本行。」計劃一變再變,連同買物業的資金,裝修和添置設備,至今花了2,000萬港元,茶餐廳在2015年3月開業,初期由兒子打理。

茶餐廳開業後一度引起熱話,在日本當地大受歡迎,因為夠正宗,菠蘿油、蛋撻、奶茶等港式食品,比香港某些茶餐廳更好味,張旻偉說原因是日本食材靚。不過,熱潮退卻後,人流大不如前,茶餐廳開始蝕錢,幸好不用交租。兒子本來就不想做飲食業,當時在香港的張旻偉回日本重新接手,當時開業約一年,他每日在餐廳觀察,與食客交流,「我坐喺度諗,如果不改變,一係不做,一做要做到最好,根據我的觀察,這間舖是有得做,不做就沒有意思。」

正宗港式味道生意翻倍

「洗濕個頭」後又豈可輕言退休,張旻偉首要改的是營業時間,由原來早上11時半至6時,加開晚市時段,並加入以日本食材做海鮮小菜,採訪當日記者一同「試菜」,同樣是椒鹽鮮尤,食下去的確有驚喜,「很多日本魚類適合香港人食,但日本人不多食的,還有很多種類的海鮮、蔬菜,用港式做法來做,味道一流。」張旻偉對自己的新事業充滿期望,縱使與他的退休大計截然不同,「講出來或者有點荒謬,我的理想是香港、中國人到日本都會來食。」

第二步改革是更改菜單,原有的菠蘿包、粉麵不變,加入即炒粉麵飯、碟頭飯,還有香港茶餐廳必備的沙嗲牛肉出前一丁,「最初我的日本朋友反對,說日本人只會在屋企食出前一丁,我說這是茶餐廳最重要的食物,結果一樣大受歡迎,為甚麼?因為做法跟日本人食慣的不一樣。」他更從香港找來三個餐飲老友幫忙,分別負責中菜、西菜和包點,全都有數十年經驗,絕對是正宗港味,「一遷就日本的口味便會走樣,變成中華料理,我覺得中華料理只是日本菜的一種,我只是做自己認為對的味道,口味本來就沒有統一標準。」

張旻偉接手半年後,生意翻倍,茶餐廳終收支平衡,但始終難與香港相比,「日本的價錢好似貴一點,但香港人口密集,難作比較,現在已積累一批熟客,專誠坐一個小時車來的,希望延長營業時間後,多些人放工後會來。」除了日本的茶餐廳,滿腹大計的他在香港上環還有一間水果店,現由太太打理,來日本之前已取得牌照開甜品店,他甚至想兼做水果批發,「但要搞好日本這邊先。」

訪問數小時,由最初打算在日本退休、做小生意,然後發展成分租單位,再進展至開茶餐廳,現在延長時間至晚市,菜式愈來愈多,先試行再決定是否推下去,張旻偉更有計劃開設分店,甚至加開早市。與其說他已投資大筆金錢而不可不做,他更加是喜歡探索新事物的人,腦筋永遠停不下來。

撰文:馮樂琳

資料來源: iMoney智富雜誌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南山邨小店】退休高層賣雪糕 柚子番薯30款口味街坊最愛 7 年 5 個月前 #36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1476715418_af22.jpg


「來到南山邨,沒有食雪糕等於沒來過!」南山邨一角有間小小雪糕店「C+屋」,由一對退休夫婦一同經營。「柚子味好清新,裏面真的有柚子肉!」「芒果熱情果味好吃,我會推介番薯味!」七年來以新奇口味和口感取勝,成為一眾街坊至愛。

老闆鄧先生退休前是日資公司的管理層,七年前退下火線,接管了兒子當時視為「有啲細藝」的舖位,開始這盤小生意。「剛開始時當然不習慣,以往衝鋒陷陣,現在要學習慢慢靜下來生活。」鄧先生管理過大公司,總懂得一些生意上打交道的技倆。他笑說,今天雪糕店內出售30款不同口味,而且要搶先取得新貨,絕對不簡單。「剛開始時只有很少口味,然後才慢慢地增加。現在跟供應商混熟了,有新口味他們都會先供給我。」難怪一間小小雪糕店,會有這麼多新奇口味。

不少食客都讚賞雪糕口感極佳,不會像坊間的容易溶掉。老闆聽後滿意地笑,「客人讚我的雪糕,其實都是因為溫度。」做過管理層,他對品質要求極嚴格。外面的雪糕店會調高雪櫃溫度,使雪糕軟身容易刮起來。然而,老闆重視口感和品質,寧願辛苦自己,到處搜羅一個較鋒利的雪糕刨。「從美國訂過回來,訂過一個發熱的但都失敗。」經營期間,他不斷試用不同的雪糕刨。「後來發現大公司有合用的,比較鋒利,但又怕會刮到膠,要試驗過沒事才用。」

一位從前做管理層的老闆,今天依然樂意花心思做好細節,即使是一個放雪糕羹的盒子,他都特地加裝了小把手方便大家,更說最緊要食得開心。生意做了七年,他竟然說賺錢並非最重要,有時候老人家拿五元來買雪糕原價六元的雪糕,他一樣照賣。「以前想食但沒能力,現在想食卻身體不許可,只能吃一點點。做得到就給她吧,不能計較得太多。」年已六十,老闆只為平靜生活,「我都是夕陽的人了,不可能再衝再搏殺,只是想平平穩穩有些寄託。」他笑說,閒來與年輕人交流,會讓自己開心點,或者這就是他繼續經營這間雪糕店的最大動力。

C+屋
地址:南山邨南豐平台商場P20號舖
營業時間:12pm-7pm(星期日休息)
記者:黃凱婷
攝影:許先煜


南山村這小小雪糕店由退休夫婦經營,老闆鄧先生退休前是管理層,「剛開始時當然會不習慣,以往衝鋒陷陣,現在要學習慢慢靜下來生活。」


七年來以新奇口味和口感取勝,成為一眾街坊至愛。


梁小姐:「柚子味好清新,裏面真的有柚子肉!」


老闆重視口感和品質,以攝氏零下20度儲存雪糕。


年已六十,老闆只為平靜生活,閒來喜歡年輕人交流。

資料來源: 蘋果日報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5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南山邨小店】退休高層賣雪糕 柚子番薯30款口味街坊最愛 7 年 5 個月前 #37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高層肯放下身段賣雪糕,難得,難得!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東京有間茶餐廳 七旬老闆靠沙爹牛丁翻身 7 年 5 個月前 #38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謝謝分享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50後退休夫婦 農田上打造書屋分享快樂 7 年 5 個月前 #39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謝謝分享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故事】銀髮爵士樂團 退休工作狂40年後重吹喇叭:「心情好激動」 7 年 5 個月前 #40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 「老實講,放下四十年,重拾樂器,心情有點激動。更重要是,在樂團中找到一種感覺,不論玩成點,係一班師兄弟合作夾啲音樂出嚟。」一位退休後加入信義男爵樂團的團員說。
  • 信義男爵樂團,成立於2011年,是專為退休或將近退休的第三齡人士而設的音樂計劃,樂團經理連家駿:「 我們看到男士退休前後面對的社會問題,希望透過樂團幫助他們找回社交圈子。」


阿屈中學時期已學習吹喇叭,因工作放下樂器四十年,自言樂器一刻,心情激動。
男人之苦,女人唔明。女人退休,仍然快活,逛街、買菜、扮靚,無論什麼年歲,那群中學時代的閏密卻是跟一世。男人?退休了,沒有工作,沒有同事,不再是家庭支柱,一下子,他們什麼都不是。在長輩大軍中,他們仍然年輕,而且有學識,據政府2001年統計,現時60至75歲長者,有一半擁有中學學歷程度以上。維園和社區中心都沒有適合他們的位置。


周詠琴指揮在學生心中是「神」。周指揮指不要把他們當成老人家,只要把他們當成年輕人,他們就能年輕。

歐洲早已提出「退休綜合症」的概念,關注退休人士離開職場後,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如精神不振、失落、性格孤僻,甚至影響生理健康。香港遊樂場協會剛發佈「退休人士精神生活調查2016」,協會訪問了2,142位第三齡人士(已退休或半退休人士),逾六成受訪者是60歲或以下的「長者新力軍」,剛開始退休生活。有八成受訪者表示「仍有未達成的心願或仍有想做的事情」,「而他們最想做的事情,竟然不是環遊世界,而是在某項技能領域上被肯定及有成就。」


信義男爵樂團希望透過音樂,讓退休男士重拾目標以及重建社交圈子。

退休兩年 「發夢仍夢到工作」

阿屈,圓圓而黝黑的臉,留着「曾俊華」的鬍子,眼袋下附着又深又灰的眼圈,倒像印度版的薯片叔叔。中學時組過樂隊,學吹喇叭﹐「以前好受歡迎的。」

過去四十年,他活在一個很有名的電子廠裏頭。從大哥大、Erisson、Nokia及至現在,全球發明都送到他的廠製造,訂單應接不暇,「甚至有些客人來求貨,我說沒有了,就叫他在垃圾堆中去找,他們都願意。」及至幾年前,這世界科技發展比異型出生來得更快,「基本上客人電話打來,你有兩秒時間考慮,接還是不接。」身體卻不及科技的日新月異,「退休前幾年,太大壓力,有時候發夢也會夢到工作上事情,太大陰影。」


周指揮指Ronnie是眾人之中進步最大。他還報名考級及學習樂理。

我說無法想像他的忙,他便說印象中他未放過假。還有,他憶述某次代表集團述職,他負責的電子廠業績排尾幾,「預咗入房畀人左一拳,右勾拳,」結果事實如此,各部門高層排山倒海的問題連珠爆發,他未有聽清楚,主席方開腔:「你們問完了沒有?」主席又問阿屈,「你在湖南廠工作很長時間了,有沒有去哪些名勝觀光?」阿屈摸摸頭,回:「好像有到過一個公園。」至於主席提起那些名勝,他一概不知。主席完場說:「那你們還有什麼好問呢?」步出會議室,同事看着他,頭頂多了一個烈士的光環。

阿屈稱早已聽聞有信義男爵樂團,但擔心自己水準追不上,苦練兩年後才加入。
執起喇叭時,什麼煩惱都沒有

阿屈沒有結婚,長期在內地工作,家人都在香港,朋友都斷了聯絡。孤家寡人退休了,他在粉嶺偏遠的鄉郊,買了房子,想着閒時種菜,避世以緩和前半生的壓力。「但到現在退休兩年,都仲會發惡夢,仍然有陰影。」就像他的眼圈,死忠地跟隨他多年,烙在臉上都不褪。

某次,朋友拿來一枝舊喇叭,着他吹奏一番,「放下四十年,重新再吹,老實講,心情有啲激動。」,「雖然好難聽,連自己都唔好意思,哈哈。」他早已聽聞信義銀樂團,但生怕技巧生疏拖垮樂團,每天走45分鐘路上山「練功」,兩年後下山加入樂團。「當我執起喇叭時,什麼煩惱都沒有。」


周指揮指這群退休男士,起初完全不懂任何樂團禮儀,難以受控,現在進步多了。

從零開始的旅程

樂團中數十位的樂手,部份團員原本連樂器也沒有碰過。「從零開始」,是他們經常掛在嘴邊。當中的難處,就像一個大男人倒過來要學像嬰兒爬行一樣。經理連加俊說,他們一般學習一年樂器後,已經可以加入樂團參與演出。「他們跟四歲學生別無兩樣,四歲學得到,佢哋點會學唔到。」周老師說。Ronnie,年近60,被周老師點名稱讚最大進步的一位。他從零開始,學習看樂譜、指揮、單簧管,還學樂理,報考3級皇家試,他形容下半場的生命是一場旅程,「音樂是無止境,我不知道會走多遠,但無論去到邊嗰位都冇所謂。」


樂團中有些已退休及準備退休男士,為自己的退休人生計劃。

Men in Jazz點解型?

有時候他們會吹得亂七八糟,但阿屈續說:「我們這群師兄弟的人生經歷,或多或少,令音樂演變出自己的味道。」

他們坦言現在還是初學的階段,吹奏的仍然是管樂,沾不上爵士樂一分的型帥,「但爵士樂是我們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Oliver說。「Men in Jazz點解係型,因為爵士樂是一種self expression.」團員Ronnie說。爵士樂,是隨心所欲的,是自由奔放的。這班男人,數十年來馬不停蹄,隨心所欲是他們下半生要追求的東西。


強勁的鼓手。

Men in Jazz點解型?

有時候他們會吹得亂七八糟,但阿屈續說:「我們這群師兄弟的人生經歷,或多或少,令音樂演變出自己的味道。」

他們坦言現在還是初學的階段,吹奏的仍然是管樂,沾不上爵士樂一分的型帥,「但爵士樂是我們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Oliver說。「Men in Jazz點解係型,因為爵士樂是一種self expression.」團員Ronnie說。爵士樂,是隨心所欲的,是自由奔放的。這班男人,數十年來馬不停蹄,隨心所欲是他們下半生要追求的東西。

資料來源:HK01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5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建立頁面時間:0.210 秒
討論區核心: Kun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