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APP免費下載
免費會員登記
關於我們

352011477160
歡迎, 訪客
用戶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 頁碼:
  • 1
  • 2

話題: 【抑鬱】

長者退休 提防情緒病 9 年 10 個月前 #1

  • 火雅
  • 火雅'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文章: 80
長者退休 提防情緒病

(明報) 2011年11月18日
【明報專訊】不少準退休人士在退休前多為退休金作籌謀,但其實有部分退休人士根本未有退休心理準備,只是已屆退休之齡,無奈要接受退休,所以在退休後由於未能適應,可能患上抑鬱等心理病。所以,準備退休一族不要只顧財富健康,充足心理準備亦很重要。

Alzheimers-disease.jpg

一些長者認為已年老,自覺會被社會嫌棄,由於動力不及年輕時敏捷,開始害怕參與社交活動,因而變得退縮,整天困在家中,因承受不到人生的重大轉變而感受莫大壓力。葵涌醫院精神科醫生李永堅表示,準退休人士因為退休後收入銳減,社會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重而產生自卑感;亦有人退休後終日無所事事,難以適應,認為自己是家庭負累,失去人生價值。他建議準備退休人士,在退休前應作好準備,包括經濟上及心理上,以及早為退休生活作出適當安排,以便能夠適應退休後的生活模式。

polymer-clay-smiley-unhappy-1_big.jpg

積蓄不足 易對退休感恐懼
若退休後出現情緒問題,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但情緒問題持續沒改善,還是該向專業人士求助,李醫生提醒: 「要多留意長者及身邊的親友,是否出現持續的情緒問題,病向淺中醫,情况亦很快得到改善。」

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兼精神科醫生陳仲謀表示,不少準退休人士認為工作是可以永遠,但當自己將屆退休之齡時,退休心理壓力漸增。特別是不少長者,會對退休生活感到恐懼,擔心儲蓄不足,生計難以維持。即使退休前有多充足的準備,但始終都是失去了穩定的工作收入,怕積蓄不夠,往後的生活不知如何是好。所以,花錢時終究不及以往豪爽,生活質素,自然就會下降。對於經濟情况差的人,手停口停,退休後就無以為繼,憂慮自然會更大。

失去工作成就感 易產生抑鬱

除了金錢這個實際生活的問題之外,失去了工作上獲得的成就感,亦會為退休人士帶來壓力。職位愈高、權力愈大的人,他們的自我形象一向較高,退休後失去了在工作上的優越感,感受到的壓力亦會愈大。

退休前,若身處高位,在公司十分受人尊敬;退休後,可能與同事聯絡減少,別人不會「經理前、經理後」稱呼,故感到失去一份被人尊重旳感覺。

節錄自: 長青網https://www.e123.hk/CareGiver/details/109822/238


:dry: 看了這則報導,確實令人擔心,我們應多鼓勵身邊的長者,那怕是閒逛公園和老朋友閒聊數句,也可舒緩情緒上的壓力啊~~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10 個月前 來自 火雅.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壓力處理之認識家中護老者的精神壓力的來源 9 年 9 個月前 #2

  • 山美
  • 山美'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3
  • 收到的感謝: 1
壓力處理 之 認識家中護老者的精神壓力

20131024054708137.jpg


部份慢性疾病的患需要家人長期照顧。若家中的護老者過度投入照顧者的角色,因而忽視自身的需要,可引致精神和身體上承受很大的壓力。護老者如果未能適當地處理這些壓力,可能導致「耗盡」這一種精神狀態 (Burnout)。

「耗盡」的徵兆:
- 身體:疲累、易病、忽略休息和飲食時間。
- 思想:沮喪、負面、態度消極、覺得前路茫茫。
- 情緒:鬱鬱寡歡、容易發脾氣。
- 人際關係:減少與人接觸,產生怨懟或敵對的態度。

護老者常要面對的問題:

- 生活模式受影響:沒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漠視自己的需要。
- 過份自責:認為自己須對患者的病況負上責任,產生無助和罪疚感。
- 身心疲憊:長期照顧患者,導致精神緊張,容易變得焦慮、沮喪、情緒低落、脾氣暴燥,甚至向家人和患發洩怨憤,影響雙方的關係。

護老的壓力的來源:
- 面對老化及死亡而產生恐懼。
- 看見患者的病情沒有好轉,甚至每況愈下而感到「未盡全力」、內疚和傷心。
- 照顧患的知識及技巧不足。
- 患者對護老者的不諒解、過份依賴或自怨自艾。
- 家人或朋友不願意分擔照顧患的工作和責任。
- 長期負擔醫療費用所造成沉重的經濟壓力。
- 缺乏社會支援及資源。

節錄自:長青網https://www.e123.hk/CareGiver/details/45067/302
追求健康飲食的纖體美容達人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9 個月前 來自 山美.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壓力處理之認識家中護老者的精神處理方法 9 年 9 個月前 #3

  • 山美
  • 山美'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3
  • 收到的感謝: 1
處理方法建議:

8d43a09177c5412a939cbdc339e9aa0a.jpg


- 了解患者所患的疾病及患病過程中的心理反應,學習護理的技巧,增護老的信心和應變力。

- 對患者建立恰當的期望。

- 鼓勵患做一些能力範圍可以做得到的東西,保持其獨立及自我照顧能力。

- 在生氣或憤怒的時候,避免和患者爭辯,讓自己冷靜下來或離開當時的環境,並以客觀的態度分析,細心想一想自己生氣的原因及尋找改善方法。

- 簡化護理程序,固定每天例行的工作。

- 與家人商討分擔照顧患的工作。

- 給予自己私人的空間,保持社交生活。

- 維持對自己有正面的評價,肯定自己對患的照顧和付出的努力。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注意均衡的飲食。

- 學習鬆弛技巧(例如:深呼吸和肌肉鬆弛練習) 。

- 尋找適當的社會資源,減輕負擔。

- 避免使用不適當應付壓力的方法,例如:逃避、依賴藥物或酒精。

資料來源: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



節錄自: 長青網 https://www.e123.hk/CareGiver/details/45067/302
追求健康飲食的纖體美容達人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9 個月前 來自 山美.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解讀年邁相親的情緒 9 年 8 個月前 #4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一位婆婆入住老人院舍,初期幾乎每隔兩、三天就說生病,經常要求兒子到院舍帶她看醫生,但每當兒子來到時,她又表示情況好轉。假如你是婆婆的兒子會如何處理?

健康問題源自抑鬱
有研究指長者較難於表達抑鬱的情緒,往往會訴說一些健康問題,卻忽略情緒問題是導致身體毛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長者因忐忑不安徹夜難眠,他們只會說失眠,又或當心緒不寧以致茶飯不思,只會說沒有胃口。若我們不完全理解,容易錯誤解讀長者所謂的健康問題為過份憂慮、緊張,甚至脾氣暴躁等。值得注意是抑鬱症是導致出現自殺念頭的原因之一,患抑鬱症的長者容易覺得生存沒有意義。

那麼,婆婆的兒子是怎樣處理呢?他開始厭煩這種頻頻撲撲生活,開始拒絕順從母親的要求。但兒子越是冷淡,婆婆的身體越差,由小咳小病,變成嚴重的病痛,「食唔安坐唔落」,母子二人的關係不斷拉鋸,變得緊張。

「生命熱線」的義工跟婆婆傾談,原來婆婆一直與兒子同住,並居住在獨立的房間,她並不習慣院舍的群體生活模式,既要與別人共享空間,也要接受他人的生活習慣。婆婆說,被安排入住院舍,覺得自己被兒子遺棄,並擔心兒子不再照顧她,所以她越是緊張兒子,希望他關心自己。義工鼓勵婆婆參與院舍適應生活計劃,並與兒子互相協調。婆婆逐漸適應院舍的生活,母子二人關係有改善,婆婆的小病小痛亦很快消失。

要解讀長者的情緒,不能單從他們的言語或只靠聆聽,需了解他們的行為及習慣,更重要是細心,嘗試代入長者角色,理解他們的想法。如想關心有抑鬱徵兆的長者,或了解「抑鬱解讀──長者快樂生活行動計劃」服務內容,可致電23822007查詢。

撰文:生命熱線

資料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718/18804281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長者情緒困擾 9 年 6 個月前 #5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h06e3897.jpg


對打工仔來說,退休是夢寐以求的生活,很多人會覺得退休生活自由自在,正是享受人生黃金時間,怎會有情緒困擾。社會對退休長者的處境容易產生誤解,甚至長者亦忽略了退休對生活和情緒影響,往往踏入這個階段後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嚴重更會患上抑鬱症,甚至有自殺念頭。
根據死因裁判官報告,60至69歲長者自殺個案由2012年93宗升至去年150宗,按年升61.3%,60歲以上自殺個案數目為373宗,是17年來最高。社會一般會意識到長者於晚年的困擾和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例如長期病痛折磨、親人相繼離世的哀傷及孤單感、家人關係疏離及經濟壓力等,但較年輕的長者及他們的家人、朋友,容易忽略步入晚年初期生活上的轉變,以及面對的困擾和壓力。

怕負累別人
他們於退休前工作生活充實,與同事在工作上互相扶持,但退休後只在家中,百無聊賴,覺得與其他人的關係疏離。
此外,在家庭的角色亦有轉變,從照顧者轉變為被照顧者,加上子女成家立室,這轉變容易令他們掉入覺得「自己無用」、「負累別人」的思想深淵。較年輕的長者察覺身體大不如前,加上面對生活壓力,更加對經濟感到擔心。
由於他們不大願意主動尋求協助,因此身邊的家人和朋友要特別留意其情緒變化,適當地舒緩他們的情緒,避免對生命感到絕望而放棄生命。
「生命熱線」有兩項預防長者自殺服務,「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生命共行─外展長者服務』」及「抑鬱解讀─長者快樂生活行動計劃」,查詢可致電23822007。
撰文:生命熱線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905/18855932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6 個月前 來自 Chan.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組織為5000市民測抑鬱 9 年 5 個月前 #6

  • 身體要緊
  • 身體要緊'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日日運動身體好
  • 文章: 91
  • 收到的感謝: 1
香港心理衞生會昨舉辦全港抗抑鬱測試大行動,約300名義工在全港38個地點為市民進行抑鬱測試,並向受抑鬱情緒影響的市民提供意見或轉介服務,預料可為3,000至5,000名市民測試。
該會副主席鍾維壽表示,兩年舉辦的同類活動共收集3,269份問卷,發現3.8%可能患有抑鬱症及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7.5%則屬於「應關注」組群,可見抑鬱問題非常普遍。
家庭必備當係寶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糖尿難控制 病患易抑鬱 9 年 4 個月前 #7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diabetes.jpg


對於患二型糖尿病的病人,生活如「長期抗戰」,日復日的戒口、服藥、「篤手指」,但血糖控制也無起色。有醫生表示,年紀大、併發症愈多便愈易抑鬱;負面情緒可倒過來令血糖不穩,形成惡性循環。醫生建議患者學習放鬆心情,家人可陪患者吃健康食物,以免患者孤單地抗病。


東方日報 15/11/2014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41115/00176_075.html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糖尿難控制 病患易抑鬱 9 年 4 個月前 #8

  • IQ 博士
  • IQ 博士'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71
  • 收到的感謝: 4
test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多做運動】帶氧運動 助減抑鬱 9 年 2 個月前 #9

  • 身體要緊
  • 身體要緊'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日日運動身體好
  • 文章: 91
  • 收到的感謝: 1
20150122210213healthp302coldepress02FILE.jpg

▲多做帶氧運動如打羽毛球、跑步等,除有助增強心肺功能外,亦能紓緩抑鬱病情。(資料圖片)

紓緩病情

抑鬱症在港是常見都市病,據世衞估計,抑鬱症在2020年可能成為最困擾人類的疾病。本港團體調查亦發現,約11%受訪市民抑鬱困擾大,當中3%人情況較嚴重。調查指多做帶氧運動有助紓緩病情。

香港心理衞生會去年10月在全港18區街頭測試4,671名市民抑鬱程度,並隨機抽取1,969份問卷進行分析。測試最高為20分,分數愈高代表困擾愈大。

結果顯示,8.6%受訪者測試總分達10至14分,屬中等程度的抑鬱困擾。3%受訪者更達15分或以上,可能需要向專業人士求助,接受輔導及治療。

負責分析結果的城大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孫玉傑稱,從調查發現當受訪者多做帶氧運動如跑步等,其抑鬱程度愈低,亦能減少疲倦感。他說:「好多人覺得攰、無力就唔去做運動,但其實做帶氧運動可以精神啲、有輕鬆愉快感覺。」

數據同時顯示,「伸展運動」及「負重運動」次數,與抑鬱程度的關係不明顯,故帶氧運動比前兩者較有效。

7.6%人曾有自殺念頭

另外7.6%受訪市民在過去兩星期內「幾天或以上」曾有自殺念頭。面對逆境,患抑鬱症「過來人」稱,通過攝影等興趣能紓緩情緒問題。Bonny患上抑鬱症廿多年,曾有輕生念頭。她說患抑鬱初期病徵並不易察覺,嚴重時曾找大廈天井欲一躍而下,幸好最後一刻想起自己年少兒子便放棄。

遇壓力要找人傾訴

Bonny目前情況穩定,除靠藥物幫助,更重要是與朋友到郊野拍下大自然風光,她指攝影是「抗抑鬱藥」,每次拍攝均令她有滿足感,亦使自己學懂接納生活中不愉快事情。她說:「開心嘅時候會去影相,唔開心嘅時候,更加會同朋友一齊影相。」

心理衞生會助理總幹事(服務及教育)程志剛建議市民,可以調整生活方式,如遇壓力及負面情緒宜找人傾訴,在有需要時應及早求助。政府也應全方位推行教育,助港人關注並了解精神健康問題。

20150122210214healthp302coldepress01BOWLES.jpg

▲孫玉傑(左二)指多做帶氧運動,其抑鬱程度愈低。(陳錦輝攝)

http://www.metrohk.com.hk/
家庭必備當係寶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2 個月前 來自 身體要緊.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情緒病】調查:兩成半港人曾自殺 9 年 1 個月前 #10

  • 身體要緊
  • 身體要緊'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日日運動身體好
  • 文章: 91
  • 收到的感謝: 1
有團體的情緒健康網上調查發現,六成受訪港人有情緒問題;兩成半受訪者曾自殺。
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期間,以網上問卷訪問1,255名香港市民。兩成半人(約321名)曾試過自殺,當中達七成是行政人員,如管理或營業代表,情況值得關注。
男性患情緒病而自殺的比率達六成,較女性22%高近四成。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偉謙指,女性較多向朋友傾訴,男士偏向隱藏,故男性有情緒問題時較難抒發。



大家可多留意身邊的朋友,一句問候,可能幫到佢地
家庭必備當係寶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1 個月前 來自 身體要緊.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做足準備 嚴防長者憂鬱 7 年 6 個月前 #11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人生有不同階段,每一個人都會步入黃昏歲月。然而「老」這個字不是人人願意接受,而步入老年後所面對的問題亦不少,部分長者或會因此而激發抑鬱情緒,終日愁眉不展、長嗟短歎。 如何預防長者抑鬱?今期由臨 心理學家為大家講解。

全文閱讀:
https://hk.mobi.yahoo.com/news/%E5%81%9A%E8%B6%B3%E6%BA%96%E5%82%99-%E5%9A%B4%E9%98%B2%E9%95%B7%E8%80%85%E6%86%82%E9%AC%B1-223000991.html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做足準備 嚴防長者憂鬱 7 年 6 個月前 #12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謝謝分享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捨不得丟掉的雜物,正是害你鬱卒的關鍵! 5個「極簡」撇步,立刻找回快樂人生 7 年 6 個月前 #13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一早進辦公室,看到滿桌雜物,你是否就開始覺得心情煩悶?想稍微整理,卻什麼都捨不得丟掉。其實,這個想法就是造成你人生「明明沒有做什麼,卻覺得好累」的關鍵!現在,就讓曾幫助十萬人擺脫家中雜亂的「極簡主義小姐」法蘭辛‧潔伊分享她的主張:懂得「斷、捨、離」,重拾簡單卻快樂的生活。

1. 認清東西的本質

2. 東西少一點,壓力少一點,自由多一點

3. 放下對物品的執著

4. 好好把關

5. 以欣賞取代擁有,享受知足的喜悅


20160909-111439_U6077_M195257_5002.jpg



全文閱讀:http://www.storm.mg/lifestyle/164188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捨不得丟掉的雜物,正是害你鬱卒的關鍵! 5個「極簡」撇步,立刻找回快樂人生 7 年 6 個月前 #14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謝謝分享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做足準備 嚴防長者憂鬱 7 年 6 個月前 #15

最緊要走出來,多認識新朋友,擴闊社交生活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精神情緒】退休後,爸媽對任何事都沒興趣...小心憂鬱症已纏​身!4方法找回生活重心 7 年 2 個月前 #16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不再為工作忙碌,退休就會比較快樂嗎?許多人認為退休可以悠閒的旅遊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不少人退休後卻發現,新的生活與自己原先的期待不同,有不少退休族因此生活頓失重心、整天無所事事,反而讓心情變得更加憂鬱。

英國智庫經濟事務研究所曾公布研究報告,顯示剛退休時健康及精神狀況會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卻增加四成,身體出狀況的風險也增加六成。

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曾有研究指出「退休」或「失業」確實是引發憂鬱的危險因子,臨床上常見不再工作的中老年人整天關在家中,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自己都不知道為何不開心。

而男、女對退休生活的適應力也不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李淑花表示,男性大多是家中的經濟支柱,退休後角色的轉換變化比較大,衝擊也比較多。女性大多跟親友維持不錯的互動關係,有比較圓融的社交網絡,因此退休生活較為適應。

《大家健康》在10月封面主題「退休族當心,別讓憂鬱盯上你」歸納退休族憂鬱纏身的4個主要原因:

1、退休前未事先規劃 
很多不適應退休生活的人,不是對退休生活「有錯誤想像」,而是「根本沒有想法」。由於欠缺規劃、沒有目標,真正面臨退休生活時,可能感到空虛,導致越來越不開心。

2、覺得失去價值感 
離開職場後突然多出許多時間,讓退休者不知道要做什麼,甚至感覺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

3、跟家人相處出現問題 
有些人跟家人相處上本來就有些問題,以前還能藉由工作逃避,一旦完全回歸家庭,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4、原訂的退休計劃被打亂 
有些人原本對退休生活有所規劃,卻因突發事件導致計劃被迫改變,例如:配偶罹患癌症、小孩出意外等變故,打亂原本規劃,因而出現適應障礙。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葉雅馨表示,「退休」是許多人工作很多年後期待的。在全球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下,退休應該可視為人生階段另一個開始。心理上需調適自己角色的轉變,也應及早規劃,可以朝四個面向進行:做運動、培養嗜好、親友相聚、加入志工行列等,享受樂齡生活。

資料來源: 良醫健康網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2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精神情緒】你有多大壓力? 7 年 3 星期前 #17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1487067589-1280w.jpg


「壓力好大」是港人生活的常用詞,不少港人甚至已經習以為常,覺得有壓力是理所當然的事。民間推廣「精神健康」多年,無奈大眾的關注始終不多,亦忽略了自身的需要。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估計,每七人便有一人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等情緒病;然而只有26%患者求醫,有更多患者默然忍受疾病的煎熬。不少患者因為懼怕外間目光而不肯求助,亦有些或因擔心失去工作、居所,甚至子女撫養權等,選擇隱瞞病情。

其實,每個人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和背景,都有可能受到精神困擾。設身處地,我們都希望得到支持與關懷。

最近發生多宗令人傷感的事件,有聾人被誤送青山醫院、接連有學童自殺、港鐵縱火案等,幾宗事件可能與精神健康有關。這些悲劇讓我們反思,應如何加強支援精神受困的人士,預防悲劇再次發生。

不幸事件提醒我們精神疾病的普遍性,治療及社區支援之需要。接納精神疾病患者及加強針對不同對象的精神健康教育,將有助於早期檢測、介入和預防。如果因為個別個案而令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產生負面觀感,甚至歧視,只會令患者及家人孤立,令問題惡化。

另一方面,現時每名社工負責的個案平均高達六十四個,如何改善社工和精神科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以至覆蓋更全面的社區支持服務,也是當務之急。

以上種種需要政府及精神健康服務的專業人士關注,同時亦有賴於香港每一位市民的共同協力。就讓我們摒棄歧視,讓有需要的人得到關心,免於歧視目光的恐懼。

最後,附上香港中文大學的抑鬱症自我測試和一間社福機構的熱線服務,如果你於過去兩個星期經常出現以下情況,代表精神壓力偏高,應尋求專業協助。

    食慾改變,如胃口變差或過量進食
    失眠或睡眠素質差
    說話或行動變得比平日緩慢,或坐立不安
    容易疲累
    難以集中精神
    自信心下降,或責怪自己
    有不想生存或自殺的念頭
 
抑鬱症自我測試:
http://cumood.scienceontheweb.net/mood_disorder_test/survey_6.html
 
香港心理衞生會心理健康熱線︰2772 0047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下午二時至晚上十時)

資料來源:am730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3 星期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最怕無所事事 保持活力少抑鬱 6 年 9 個月前 #18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1444542202_241d.jpg


電影《見習冇限耆》由Robert De Niro飾演的男主角Ben,年屆70歲,因退休後生活苦悶,到公司任實習生。現實生活當中,長者退休後如「冇乜細藝」,也容易因生活沈悶而患上抑鬱症。精神科醫生教路,退休後應保持活力,雖然未必要如片中的Ben般到新公司學習,但可選擇根據個人興趣或體力做兼職或義工,避免「無所事事」。

記者:伍雅謙

退休生活隨時逾20年,葵涌醫院老齡精神科顧問醫生余枝勝表示,不少人退休後,「最初可能好嘆、去環遊世界、去旅行,去得多之後就會唔去,覺得一切太靜,唔知點過日子」。他指,約有10至15%長者患有抑鬱症,當中可以沒有原因,也可能因生活苦悶、喪偶、健康轉差或財政問題引發,也有部份長者子女長大後搬離家中,留下兩老獨居。

余指,建議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一般甚受女士歡迎,「望落去全部都係女人」,令部份男士卻步,可改到公園或商場散步,也較長留家中對著四幅牆為佳,「香港嘅居住環境,由房頭行到房尾幾步路都行完」。他主張退休人士要保持活力及嗜好,可保持心情開朗,抑鬱情況也會減少。

不過,有部份長者大半生為工作打拼,沒有任何嗜好。他指這類長者情況會較差,建議可打麻雀,保持腦部清醒,又或參與藝術活動,如學習繪畫等,「睇多啲報紙,傾吓啲時事嘢,辯論吓」。

余提到,65歲至74歲是年輕長者,體力仍不錯,75歲至85歲較易有心臟病、腎病、中風及癌症等;85歲以上屬年老長者,甚少人可以完全沒有病痛,提醒長者應把握剛退休時的身體狀況,趁健康情況仍理想,多外出活動,「做多啲開心嘅嘢」,否則到80、90歲,身體明顯退化,「想做都有心冇力」。

《見習冇限耆》中的Ben,70歲仍做實習生,余說,長者退休時其實可考慮「唔好一下子退晒」,選擇兼職或做義工,本港也有社企推動長者就業,「正如Anne Hathaway請咗個阿伯,發現個阿伯都幾醒喎」,長者也能賺取零用,毋須擔心坐食山崩。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最後修改原因: 6 年 9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關心抑鬱症】別淡化情緒低落者的痛苦 6 年 6 個月前 #19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文:葉沛霖(全民健康協會主席)

作為精神科醫生,每每在報章上看到有關自殺的新聞,倍感惋惜。國際研究顯示,超過八成自殺個案中,死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近年社會日益關注抑鬱症;根據世衞資料,抑鬱症患者在 2005—2015 年間增加了 18.4%。在醫管局接受專科服務的抑鬱症病人亦由 2011/12 年度的 48,900 人,上升至 2015/16 年度的 61,100 人。一些外國研究更顯示,接近六個人之中便有一位會於一生人之中經歷抑鬱症。

抑鬱症除了為患者帶來精神上的痛苦外,亦會影響其身體健康、生活質素,阻礙患者履行在家庭、工作及社交等角色,甚至增加自殺風險。由此可見,抑鬱症實在不容忽視。對此,親友的支援十分重要,包括及早察覺、情緒支援,鼓勵尋求專業協助等等。

要及早察覺,首先要知道抑鬱症的病徵。患者會連續兩星期或以上情緒持續低落。此外,可能出現的病徵包括:

1. 情緒方面,除了情緒低落,還可能焦慮緊張、脾氣暴躁、情緒波動、悶悶不樂等。

2. 行為方面,會對事物(包括自己的興趣及嗜好)失去興趣、做事提不起勁、不願談話及接觸他人,也可能會濫用藥物及酒精。

3. 思想方面,患者常常難以集中精神,記性差,並難以作出決定;思想內容亦較負面,例如自信心低落,覺得自己沒用,過分內疚和自責,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到自己,對將來感到絕望,甚至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4. 生理方面,患者可能經常感到疲倦,睡眠失調(失眠或睡眠過多),食慾失調(沒有胃口或暴食),及出現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

5. 一些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甚至會出現幻覺(例如聽到聲音批評他,叫他去傷害自己等)或妄想(例如相信有人監視/迫害他等)


超過八成自殺個案中,死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視覺中國)
如身邊親友出現上述徵狀,便要多加關注。特別是如果他們提到「無助」、「絕望」、「做人沒有意思」,甚至尋死的想法時,一定要認真看待,絕對不能忽視或輕率帶過。

很多人會害怕及迴避與他們討論關於自殺的想法,認為這樣會使他們更容易去自殺,其實不然。作為親友,我們應留意他們有否表達「做人好辛苦」、 「做人無意思」、「死了可能更好」的負面思想,以及有否表達傷害自己/自殺的想法。如果他們開始為自殺作計劃(如揀選可以從高處跳下的地方,搜尋如何可以取得致命藥物等),甚至有準備行動(例如寫遺書、向親友交代身後事、取得/製作用作自殺的物品等),更應即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親友出現自殘或傷害自己的行為,即使食了幾粒安眠藥,也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視覺中國)

遇到身邊親友有情緒問題甚至傷害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表達關懷、細心聆聽,並鼓勵他們慢慢說出他的感受及困擾。

輕率及表面的「支持」說話,例如「加油!」、「明天會更好!」、「無事的」、「瞓醒就無事啦」等等,其實沒有幫助。

我們更不應該否定/淡化他們的痛苦,例如說「好少事啫」、「都唔知點解你咁唔開心」、「大把人慘過你啦」、「我咪仲慘」等等,因為會使他們感到更不被了解, 更不願與人傾談他們的困擾和想法。

最重要的,當然是要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例如約晤精神科醫生、家庭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社工。此外,也可以向醫院管理局 24 小時精神健康熱線(由精神科護士接聽),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熱線、生命熱線、社會福利署熱線等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hk01
最後修改原因: 6 年 6 個月前 來自 .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照顧認知障礙長者 逾六成人現抑鬱 6 年 6 個月前 #20

  • 飯'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600
  • 收到的感謝: 25
i_454x340_0573453021.jpg

家福會希望及早識別患抑鬱的護老者,提供支援,如專業護理、義工探訪等,可為他們改善生活質素。

  (星島日報報道)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不易,家福會最新研究顯示,有六成受訪照顧者亦現抑鬱徵狀,家福會社會工作顧問黃愛球解釋,照顧者為照顧老伴面對沉重壓力,常困家中缺乏社交,易有抑鬱徵狀,令人關注,安排義工探訪與護老者多傾談,有助改善情況。

  家福會為協助改善長者抑鬱情況,兩年前起推行「躍動晚情長者抗抑鬱地區計畫」,近日與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就計畫作成效評估,逾八十名參加長者接受評估,平均八十歲,逾半為獨居或同住的雙老,八成為低收入人士及逾六成正接受家居照顧服務。

  結果顯示,有逾六成屬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照顧者,出現抑鬱徵狀;而體弱及社交薄弱的長者接受外展服務後,抑鬱情況改善,在三個月後再跟進,其身心健康、社交解難能力見顯著改善。研究認為,如及早識別護老者的抑鬱而提供支援,如護理專業、義工探訪、社區教育等,可改善長者生活質素,助重建健康及社交。

  王女士為獨居長者,丈夫已離世,她與兒子相依為命,情倍感孤單,一直將負能量抑壓心內,終患輕度抑鬱症。她參加計畫後獲社工鼓勵,多參與記憶訓練及舞動班,更每天寫下開心事,心情變輕鬆。該計畫推出第二階段擴至護老者,望能為有抑鬱徵狀的護老者提供一站式跨業專業支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 頁碼:
  • 1
  • 2
建立頁面時間:0.171 秒
討論區核心: Kun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