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APP免費下載
免費會員登記
關於我們

311770597166
歡迎, 訪客
用戶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哀傷輔導區
  • 頁碼:
  • 1
  • 2

話題: 哀傷輔導區

10 Life Lessons to Excel in Your 30s 10 年 1 個月前 #1

  • Shirley
  • Shirley'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53
  • 收到的感謝: 5
10 Life Lessons to Excel in Your 30s
(from http://markmanson.net/10-life-lessons-excel-30s )

The US writer sent an email out to his subscribers and asked readers age 37 and older what advice they would give their 30-year-old selves. The idea was to crowdsource the life experience from his older readership and create another article based on their collective wisdom.

He received over 600 responses and was floored by the quality of insight people sent. Below are 10 of the most common themes appearing throughout all of the 600 emails.

Further read:
http://markmanson.net/10-life-lessons-excel-30s


各位「後中年」,不如就以這個平台,集結你們的人生經驗,建議年輕人在三十而立之年,有甚麼必須去做的事情吧!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全球高效能人士給青年的50個忠告 10 年 2 星期前 #2

  • Cheng
  • Cheng'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19
1. 100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Jack Welch(原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
如果你有一個夢想,或者決定做一件事,那麼,就立刻行動起來。如果你只想不做,是不會有所收穫的。要知道,100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

2. 細節往往決定成敗
巴菲特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做事馬虎的青年人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青年人應該養成注意細節的習慣,因為細節中往往蘊含著機會,細節往往決定著成敗。

3. 不要畏懼和躲避成功
原一平(日本“銷售之神”):
青年人雖然有衝動,但大多數人在成功面前顯得有些懦弱。拿出真正的勇氣來,不要畏懼和躲避成功。

4. 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Bill Gates
如果你一事無成,這不是你父母親的過錯,不要將你應當承擔的責任轉嫁到別人的頭上,而要學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5. 面對成功,要有足夠的耐心
吳章鴻 (家庭教育专家):
不要夢想著一夜之間就功成名就,或者是一口氣就能吃成個大胖子。“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水滴石穿”的古訓,千萬要銘記在心。

6. 別把成功看得太複雜
Jeff Bezos (Amazon创办人):
在很多時候,成功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難,甚至可以說很簡單。別把成功看得太複雜,否則會阻礙你前進的步伐。

7. 運用思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Jack Welch(原通用電氣董事長兼CEO):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大腦,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但我們常常陷入繁瑣之中,卻往往視思考而不顧。不要低估了思考的力量,有了目標就要動用大腦去思考。積極地思考會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他能使一個人改變自己的命運。

8.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李开复 (Google全球前副總裁):
把“不可能”從你的字典中刪除,並添加上“我能行”這三個字。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那麼,你就一定能做到。

9. 要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心態
Jack Canfield (心靈雞湯作者):
心態對於年輕人來說太重要了——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所以,要改變命運,先要改變心態。

10. 摒棄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Og Mandino (最暢銷的書籍《世界上最偉大推銷員》的作者):
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野,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
最後修改原因: 10 年 2 星期前 來自 Chen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50個人走進裝滿氣球的房間後,學到了一件重要的事 9 年 9 個月前 #3

  • 正能量
  • 正能量'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39
  • 收到的感謝: 2
1-625x413.jpg


這50個人原本是參加研討會,演講者突然停下並開始小組活動。他做了一個奇怪的要求…

他給每個人一個氣球,並請他們在氣球上用麥克筆寫上名字。接著,將這些氣球收集起來,放到另一個房間裡。於是,這些人被帶到那個房間,並被要求找到寫著自己的名字的氣球,限時5分鐘。每個人都瘋狂找尋自己的名字,跟他人碰撞、推擠著,現場一片混亂。5分鐘過去,在場沒有人找到自己的氣球。現在大家被要求隨便找個氣球,然後把氣球遞給上面所寫的名字的人。沒有幾分鐘,大家都得到了自己的氣球。演講者表示,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都在瘋狂尋找快樂,但沒人知道在哪裡。快樂其實取決於周遭的人:給他們快樂,你就會得到你的快樂。而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正能量, 加油~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勿人云亦云 致孩子生疏母語 9 年 6 個月前 #4

  • 小師奶
  • 小師奶'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文章: 137
想孩子英語能力好而在日常生活中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孩子他日的英語說得流利是很自然能達到的願望,但在這之前要考慮的是要接受孩子也很自然地有機會對母語愈來愈生疏的抉擇。

要是父母的英語流利,在抉擇前則還要考慮家中的長輩是否需要孩子跟他們以母語溝通,不應讓孩子只能與父母溝通而令長輩跟孩子在溝通上出現困難的。

要是不用考慮長輩的問題但父母的英語能力一般,是否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盡力與孩子以簡單的英語對答,以營造一個英語的語境,讓孩子習慣多聽多說下而有良好的英語能力呢?這就要考慮當孩子的英語說得愈來愈流利時,他們會棄用母語,又或是對母語愈來愈生疏時,與英語能力只是一般的父母就只能有簡單的英語溝通,而無法有深層次的交流了。

不一定要提供日常生活中以英語跟孩子溝通的環境,孩子也可以學好英語的,勿因見鄰家或朋友是那樣,自己也那樣,要考慮得長遠點才是。能說流利母語,英語能力又好的孩子,才是兩全其美。(四之二)
張嘉雯 《4Q教子情式》作者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製造英語語境 卻拉遠家人距離 9 年 6 個月前 #5

  • 小師奶
  • 小師奶's Avatar
  • 離線
  • 上級會員
  • 文章: 137
一對年輕父母,在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英語能力下,便在日常生活中以英語跟孩子溝通,即使自己英語能力一般,也都努力與孩子以簡單的英語對答,以便給孩子製造英語語境,使習慣以英語「示人」。

「你食唔食apple呀!」就連嫲嫲跟孫兒說話,也都要教他一個自己懂的生字,為兒子出一分力,配合他們對孩子要多聽多說英語要求。
到孩子的英語能力愈來愈好,習慣了只肯以英語說話,嫲嫲開始覺得與孫兒的交流變得如「對牛彈琴」,她聽不懂孫兒說甚麼,孫兒亦對嫲嫲所說的當耳邊風。即使孩子的父親開始要求孩子在與嫲嫲說話時要用廣東話,但孩子所能用的字詞和表達能力都比英語弱,結果便只在對嫲嫲有所求時才會使用母語,否則便少對話了。
到孩子的英語說得愈來愈流利,母語就愈來愈生疏了。在家庭聚會中,當大家都以母語溝通,這孩子就只可以沉默,他不聽也不講,以打機來打發時間。
才讀小五,他與父母已少溝通了,因為他們的英語能力只是一般。(四之一)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你的人生座右銘是甚麼? 9 年 5 個月前 #6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01200000025017134374159837423_s.jp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你的人生座右銘是甚麼? 9 年 5 個月前 #7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簡單快樂生活

- 不奢求太多,只想夠食食穿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你的人生座右銘是甚麼? 9 年 2 星期前 #8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lifeword.jp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個市點算 8 年 9 個月前 #9

  • 花和尚
  • 花和尚'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8
  • 收到的感謝: 3
這幾天,年靑同事騰曬雞,唔知有什麼好驚,話同客交代唔到,痴線!市跌係事實,仲可能繼續跌,大家都唔想。
而家好少事,只是三年來最大跌幅。
跌市係要保持鎮定,勇敢面對個客,主動電客,講番市況同想下補救辦法,繼續做生意。昨天電個客叫他今天來,知客蝕左約九萬元,四月初我叫個客買歐州同環球,那又如何?告訴客趁今天中港大跌,止蝕轉買中港基金搏反彈,望快追番虧損,最後成功做生意。另一個客持澳元基金又叫佢止蝕轉番做美元基金,澳元有機會再跌。
不過而家跌市就較難叫客轉買其他基金公司,計多些生意額,一般收1.5-2%認購費。惟有叫客轉同公司基金,收1%轉換費,做多幾單填補生意額。

雷曼時氣氛仲差,客打入來或親自來算帳。當年跌到股價得$1,仲要主動電客安撫叫客唔好走$仲慘!

這幾日好忙,因要主動電客面對輸$,想下點包裝完美故事叫客止蝕買野搏反彈及撈底。唔可容忍跌市唔交數,唔可等個市跌到最低點先叫客買野等。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個市點算 8 年 9 個月前 #10

  • Chan
  • Chan'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211
  • 收到的感謝: 6
風高浪急,一動不如一靜了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家人溝通相處是深奧的學問 8 年 7 個月前 #11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香港居住環境狹窄,加上樓價不斷上升,幾代一起生活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中國傳統三代同堂是福氣,現在幾代人同一屋簷下各人生活節奏不同,生活習慣各有需要,一起相處是對每個人情緒智商的考驗。

前兩天讀到一篇題為" 離得越近越疏離,離得越遠越掛心"的網誌文章, 相信那引起不少新中年的共鳴,特別節錄在此分享。

"家人溝通,有時候因為住在一起久了,反而不會費心想要溝通,對不想解釋的,不想多回話的,通常就一句……「你不懂」來結束話題。越親密的人,越覺得細節可以省略;越關係疏離的,會為了不想破壞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或壞了對方的判斷,反而越想解釋清楚。這就是人性,也是人與人相處的矛盾所在。

這種情形跟兄弟姐妹多的情況一樣,跟爸媽住在一起的,大部份扮演照顧長輩起居的角色居多,如果又遇到生病的,要跑醫院的,要負擔的更不在話下。很多長輩會因為每天生活細節的磨合,反而對身邊照顧者多少有怨言,對長時間在外地的晚輩,反而備感珍惜與疼愛,看在照顧者眼裡,心中多少不是滋味,聽在外地家人的耳裡,又增添了擔心與無奈,這種家庭現象……是不是也是一種矛盾呢?

溝通……要溝才會通,但通常是自己先放棄溝通,才會有一連串的想像及情緒發生。所以,在跟別人溝通前,是否要先跟自己溝通呢?先釐清問題點,把情緒擺在一邊,把重要的、急迫的問題先劃分出來,再依照現有狀況去評估、討論、甚至尋求協助。"



離得越近越疏離,離得越遠越掛心作者:陰家愈 http://chiayuyin0526.pixnet.net/blog

原文連結:

http://www.read-life.com/2015/09/20/陰家愈-5/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處理好情緒日子就過得順心 8 年 6 個月前 #12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喜怒哀樂是人生的一部分,為人生添上豐富色彩。同時人的脾氣和個性也會觸動自己及身邊人各種情緒。很多時候日子過得是否順心跟自己的情緒管理有直接關係。

圖片來源: 網絡轉載

_2015-10-14FB_IMG_1444782375967.jpg

情緒管理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溝通和吵架一體兩面 8 年 6 個月前 #13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真正的溝通是多聽,少說。

_2015-10-17FB_IMG_1444959000653.jpg

溝通和吵架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諾貝爾獎得主揭秘!長壽之道已破解,主因竟與飲食煙酒和運動無關​… 8 年 6 個月前 #14

  • 花和尚
  • 花和尚'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8
  • 收到的感謝: 3
長壽的秘訣到底是什麼?各種說法眾說紛紜。
廣告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我們誤解了長壽秘訣這麼多年!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莉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心理平衡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黃帝內經》:「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症、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目標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

個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長范緒箕教授度過了他的百歲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實驗、寫論文、指導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因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

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裏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高了1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再則,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後,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

為何會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麼隱藏在你潛意識裡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 「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學唱歌、學跳廣場舞、學下棋等等都可以當做樹立的目標,而且都很可行。

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有治療作用

個案: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暫的享受財富積累帶來的快樂後,身體每況愈下,深刻反省後,他決定把財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並想方設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難的人,這讓他心情格外輕鬆,同時,他不佳的健康狀況也日漸好轉了。

個案:107歲離世的邵逸夫,樂於助人是他高壽的一個原因。多年來,他一共向內地捐助了34億港元,他創立的「邵逸夫獎」,基金高達50億港元。

研究人員發現,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

為何會如此?

美國有位醫學研究員想瞭解此問題,他做了個研究:將106名未滿20歲的學生分為兩組:一組為義工組;另一組為義工後備組。

10個星期後,義工組的學生相比後備組,他們的炎症癥狀、膽固醇水準和體重指數都顯著地降低了。

助人,為何會產生醫療作用? 因為,與人為善,常做好事,心中常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進而降低了壓力激素水準,促進了「有益激素」的分泌。 精神病流行病學專家甚至說: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

家庭和睦

長壽的首要秘訣是家庭和睦

個案:喬治亞有位農婦活了132歲零91天。在她130歲時,有記者問她長壽的秘訣,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教授積20年的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係」。他們說——人際關係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的跟蹤調查也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係,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危害與吸煙和不運動不相上下。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係」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後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說:人際關係不好,令其心裡充滿著憤怒、怨恨、敵對和不滿情緒,會致使交感神經時常處於亢奮狀態,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得過多。

再則,人是群體動物,活著,就是活在人際關係中。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的人生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際關係有關,「需求」獲得滿足,即會收穫快樂!

友善

「付出友善」會「收穫友善」

個案: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介紹了一個女病人的故事: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抑鬱症,離開東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溫情。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儘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但總是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為,讓艾麗斯深受感動。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一年以後,艾麗斯的抑鬱症不治而愈了。

和諧關系

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說:「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反應,如同人在山間呼喊發出的回聲。「你善」,回聲則「善」,如個案;「你惡」,回聲則「惡」。有些人人際關係差,完全是因為他們處處與人爭鬥的結果。

「付出友善」,哪怕是對別人付出一個微笑,傳遞一個幽默的表情,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濃度就會增加,這種抗體能增強人的免疫系統。

美國有位生命倫理學教授通過研究,發現了「回聲」的本質:「付出與回報之間存在著神奇的能量轉換的秘密,即一個人在付出的同時,回報的能量正通過各種形式向此人返還,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己渾然不知……」

有利人際關係和諧的「付出」包括: 讚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

原來,長壽的秘訣並不在外,而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有利人際關係和諧的「付出」包括:讚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才是支撐一個人活得長久的真正秘訣。

(責任編輯:隋詩)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5/10/13/a1229397.html#sthash.uSmGLkby.dpuf
附件: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小王子教我們的六個關係課題 8 年 5 個月前 #15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讀過小王子這部童話小說。故事篇幅很短,但充滿人生哲理,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書中每一句都值得細味。

「『我們在沙漠裡頭感到孤單』『我們在人群裡也同樣感到孤單』,蛇說。」

小王子的故事,講的其實就像人生的故事。每一次的迷航,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停留,每一次的離別,都是我們人生中的必經時刻。

剛讀了一篇寫小王子的讀後感,跟大家分享。

文章連結
小王子教我們的六個關係課題
http://m.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0334

如果你還沒有讀過小王子的故事,可以在線上搜尋,有免費書可以閱讀。



_2015-11-22Screenshot_2015-11-22-09-57-55_1.jp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在德國,我們為什麼可以優雅老去? 8 年 4 個月前 #16

  • bunfun
  • bunfun'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17
  • 收到的感謝: 1
老人快閃舞、多代中心、長者獎......你能想像嗎?在這裏,長者們口中的詞語是:熱情、好奇、機會和潛力......
2015-11-24
特約撰稿人 陳伊敏 發自德國
分享文章
[ 編者 ] 在德國,「老去」有無限可能,老去的人可以是優雅的、溫暖的、求知的、酷的......他山之石,可攻玉否?如何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一直是我們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將來,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那裏不僅有幾乎是世界最慷慨的養老保險制度,更有民間、半官方各種機構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和制度相比,整個社會對待「老去」的普遍觀念轉化,以至形成一種全新的「老去」文化。我們一連四日刊出「德國老年社會專題」,透視這個或許與你對「老」的認知完全不同的文化,想一想那些老人家的笑臉到底因何而來?

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被戲稱為「歐洲老人院」。目前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比例為21%,即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官方估計2060年長者比例上升至33%──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制度之一,然而,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現實亦令隱患日益嚴峻。在「超高齡」社會,當勞動力越來越少,所要負擔的高齡長者越來越多,年輕一代擔心:「等我們老了,誰來養我們?」
誠然,要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制度的改革優化尚需時日,但來自民間的探索卻早已發酵。德國人對長者與老化的觀念早已改變,社會從奮力抗衰老轉變到積極迎接老年。優質的老年生活並非來自物質層面,更可貴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承擔,沒有視老人為「負資產」,反而是社會的「寶藏」。
對於退休時依然擁有健康的大多數,往後的二、三十年怎麼過? 在有着豐富哲思傳統的德國,成熟的公民社會又如何思考老年社會的機遇?
長者友善的細節比比皆是。
德國法律賦予長者參與社會政策及決策過程的權利,越來越多城市正實現長者出行「無障礙」、制定長者友善的住宅規範;由商業機構創辦的慈善基金會承擔大量長者屋的建設;慈善機構的「長者中心」興趣班與活動竟有三百種之多,多元的選擇令每個人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潛能;非牟利機構定期送文藝節目門票送給基層長者,確保他們有豐富的文藝生活;坊間有工作坊負責給幼兒園孩子講解患腦退化症的爺爺奶奶發生了什麼事……
在商界,年輕人創業搭建老人院及長者住宅搜索引擎;也有專門為退休人士找兼職的中介,喚作「租一位退休老友記」──錢不是最重要,關鍵是令長者感覺依然有自我價值;退休的模特兒開辦老人模特培訓公司──愈來愈來多長者將出現在鏡頭前為產品代言;旅遊公司開發的「老年覓偶旅遊 」,組織單身老人在旅遊中找回新的愛情……
令人感動的是盲人老人院定期舉辦精彩的視覺藝術展覽。儘管大部分長者看不見,但負責人相信,弱視的長者可以分辨鮮豔的色彩。縱使長者看不到,來探訪的家人也可欣賞……

快閃族:長者也可以很酷
十月一日的北德風和日麗,在漢堡中央火車站廣場上,出現了兩百位德國老人「快閃族」。背景音樂 Spark of Life (點擊欣賞去年的快閃舞)令全場振奮,他們手舞足蹈,活力四射。即使坐在輪椅上的也歡快地揮手,拿柺杖的雀躍地跺腳伴奏。
這個場景吸引了大批途人駐足,就連臨近的難民臨時安置點都有難民前來圍觀,舉起手機拍照。
這一天,十一個城市的長者加入了「快閃舞」行動。
快閃之後,六十人意猶未盡,來到附近的咖啡廳再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長者 speed dating。
這種特殊的速配不是為了找伴侶,而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了避免長者一聚在一起就容易談病痛,主辦方特意在每張桌子上設定了主題:只能談運動、音樂、旅行、閱讀……一桌桌的長者雀躍地交談着。
「我好想和你再一起跳舞,我們交換一下聯絡方式吧。」三個小時後,有的桌子對話停不了了。散場時,不少人已經約了下次見面……
這是「走出孤獨」協會(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 ) 第二年舉辦「快閃舞」。 創辦人 Dagmar Hirche 興奮地說:「我為德國的長者感到驕傲。老年是何其多樣、開朗和積極,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老年的新形象──長者也可以做很酷的事!」他們用社交網絡和新媒體傳播老年的活力,每日蒐羅全球關於正向老化的資訊。
「多代中心」:社區裏的大家庭
2006年開始,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人、婦女及青年部資助建立「多代中心」──讓年老中青歡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這些中心強調「在地」,將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參與等元素連接起來。目前450家多代中心在德國遍地開花,各出奇謀。有的推出「維修咖啡館」,邀請長者和年輕人集中壞電器一起鑽研如何維修;有的則舉辦爺爺奶奶故事會,定期給孩子閱讀經典。也有中學生定期接受陪護訓練,學習如何與長者一起生活。
「多代中心」理念靈感源於「母親中心」──媽媽的自助組織,簡而言之,其理念將社區視為一個大家庭,有公共聚腳點作為「客廳」,定期聚會互相支持。位於漢堡非牟利機構「左鄰右里」(Nachbarschatz)就是一間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母親中心」,原本的親子大本營從2007年開始每年獲政府四萬歐元資助,新增「多代」概念,於是出現愈來愈多長者的身影。這裏有托兒、青年瑜伽班、家庭輔導,也有長者足部美容、義工陪診、家居維修、送飯,甚至洗衣熨燙送上門。有的老友記組成「聊天小組」每週來聚會,也有退休政府公務員來教人填寫複雜的申請表格……
另一家「多代中心」FLAKS e.V. 原本為女性中心,自2008年起加強代際互動。 訪客七成是母親,76%以上的屬於長期失業者,66%用戶是新移民,來自51個不同國家。這裏沒有會員制,大家都是自由出入。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是剛出生數天的嬰兒。
最熱鬧的是午餐時間。窗明几淨的咖啡廳物廉價美,吸引了不少街坊。有一桌婆婆總是相約一起吃午餐,她們坐在固定的位置談笑風生,往往一吃就是兩三個小時。一位銀髮閃閃的婆婆正在給寶寶掃風,樂得眉開眼笑。這不是她的孫兒,而是一位土耳其年輕女士的孩子。婆婆已經成為土耳其寶寶的「德國祖母」。
81歲的獨居長者 Edith 經常來吃午餐,在餐桌上認識了待業期間來上網的 Kerstin 。50歲的 Kerstin 每次都接送 Edith,經常陪她去買菜、為她做清潔。Edith 贈送小盆栽給 Kerstin 感激她的這份關懷。有時候Kerstin出外做兼職,接送便由19歲的習生 Awista 代勞了。
社區不同世代的互動,誕生一個個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德國老人很孤單,新移民也很孤單。他們一起來,一起玩,最好不過了。這個開放空間想讓互動自然地發生,密切互動會打破家庭的疆界,大家在這裏找到『自己選擇的家人 』」。中心主管 Elke Loh 說,這裏有老少一起的環保手工課、長者游泳班、寶寶按摩班、女性健康講座……中心經常琢磨如何令老少共處。近期就有老少劇組──腦退化症長者和孩子一對一配對演出。長者對童年歌謠往往爛熟於心,不必背台詞。當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在一起時,實際上是兩個孩子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有份單純的快樂,喜歡載歌載舞。

每一個「多代中心」注重社區義工網絡 。恰巧遇到來自香港的Emma在廚房切菜,她每個禮拜來兩次幫忙準備午餐。做義工令來德不久的她融入社區,加強了歸屬感。「每次看着一班活波的長者願意走出來認識新朋友,我會感受到一份福氣。 」
「多代中心」的精髓就是要讓不同世代有交流的機會。中心也有不少青春少女的面孔。幾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在入大學之前來這裏做一年社會服務。此前,她們鮮有機會接觸長者,現在或多或少也能了解老年的模樣。
你想過老年是怎麼一回事嗎?
她們異口同聲地說,「我不怕老,但是怕孤單。」
Ornella :「我覺得老不是負面的事情,到時候我應該有很多經驗,也許可以幫到別人。」
Oezguel :「想到老去,我腦海的畫面就是幾代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如果可以活到一百歲,那也挺 cool 的!」
Hanna:「歲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然有活力,老了也可以繼續快樂着。」
Julia:「關鍵是生命中要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覺得值得活,老不老與感受有關!你如果總是感覺自己老了,那麼你就真的『老』。 」
長者獎:老去的無限可能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曾委託民意研究機構 Allensbach 研究「記者和公眾眼中的長者」。結果顯示 ,83%受訪記者認為機會伴隨年長而來──長者有更多時間或物質條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85%的受訪記者相信,非常有必要改變長者的形象,特別倡導更加突出年長所擁有的機會和潛力。他們認為,傳播長者多樣的形象很重要:年長不只是廣告所展示的銀髮耆英,也不是憂傷地在護老院漸漸褪色。研究還發現長者自信心大體上有明顯增強,只有少數長者認為社會將他們邊緣化。
在慕尼黑,蒙特梭利(Montessori)融合學校將「多代工作坊」列為重要課程,自2008年起有70名長者專家每周定期和學生一起做項目,主題包羅萬象,有服裝設計、廚藝、錄影、化學、生物、自製木車……長者們將他們的熱情、經驗、知識和靈感帶入學校日常教學中。有學生寫道:「他們是我的英雄!」工作坊成為去年德國長者獎的獲獎者,獲得6萬歐元獎金的獎賞。

「德國長者獎」獲得者、76歲的慕尼黑婆婆騎著三輪車貫穿德國南北,她希望社會看到長者對生活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枕。 攝: Robert Bosch Stiftung/Traube 47
76歲的婆婆 Gunda Krauss 以她的 「旅程76」展示了老年的潛力和新想像。2009年她克服健康困擾,騎着三輪車貫穿德國南北。她開創了生命新的一章,激勵其他人不管活到什麼歲數都要走自己的路;她希望社會看到長者對生活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忱。她因此獲得三萬歐元的獎賞。
德國長者獎2012年開始舉辦,每年評選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長者和創意項目。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德國長者獎項目經理 Tobias Nerl 表示,這幾十年來,德國「人口結構變化」的課題一直都被熱烈討論着,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今卻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所面臨的大挑戰。
「除了對醫療護理的關注,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支持健康的長者獨立生活,看到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他認為,大眾對長者的印象會影響不同世代間的相處,也影響着個人對老化過程的理解以及期待。「獎項希望令公眾對老年有新的印象──看到老年的新潛力與機會。退休並非意味着生活的結束,七、八十歲的他們,精力和熱情都令人受到鼓舞,令我們看到生命進入新的階段,精彩章節由你自己譜寫。」
在2015年的提名中,有專門為有行動障礙的長者而設的公眾運輸資訊平台,只要用軟件或打電話,便可以預約一位嚮導幫助他們使用交通工具,推動長者自由出行;有人創辦「長者青年中心」讓老友記可以放輕鬆見朋友、自己安排活動和項目,就像很酷的青年一樣 ……
德國人用種種珍視長者的細節,為「人生六十才開始」作了令人信服的示範。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24-culture-feature-agingsociety-German01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在德國,我們為什麼可以優雅老去? 8 年 4 個月前 #17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很有啟發性,希望香港也可以打破舊思維,積極塑造多代融和的社會。多謝分享。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哈佛研究76年,找到幸福從何而來的答案 8 年 2 個月前 #18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人生真正要追求的是甚麼? 財富,成就,愛情......? 怎樣才找到幸福?別以為這些是小說或韓劇的老套對白。
哈佛用了76年研究這個“生命課題”,最近在TED平台把研究結果公開,非常值得觀看。

在 YouTube 上觀看「TED:哈佛研究了76年,研究成果告訴你幸福從何而來?什麼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連結:
(視頻附中,英文字幕)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退休驚恐何足懼 - 新中年雜誌文章推介 7 年 8 個月前 #19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一想到退休,心情難免忐忑,因為自己熟識的生活模式及人際關係將會有重大改變。尤其不用上班,時間突然“太多”,不知如何打發;沒有職銜或名片,自己的身份是甚麼?

樂活新中年會員博客有文章探討及分享想法,值得細讀。

以下是相關文章連結:

【退休驚恐何足懼】

退休恐懼包括下列幾方面:
1) 健康狀況
2) 生活開支
3) 子女教育及成長
4) 生活圈子狹隘
5) 身份角色轉移

健康狀況
年紀越大,身體機能變差,某部份突然出了問題。開......

全文閱讀:這是一個連結

或返回手機app主要到博客網絡作家欄目閱讀。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8 個月前 來自 T Chow.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人生要交的四位朋友 7 年 7 個月前 #20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大家同意嗎? 可以一起分享一下交朋友的體會。

_2016-09-12FB_IMG_1473597141660.jpg

人生要交的朋友 (圖片來源: 臉書轉傳)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 頁碼:
  • 1
  • 2
哀傷輔導區
建立頁面時間:0.169 秒
討論區核心: Kun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