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月前在「街知巷聞」版介紹上水石湖墟,收到讀者有趣回應﹕「聽老村民說,石湖墟50年代中兩次滅墟大火,其實是隔離聯和墟的人放的!」
記者天性愛聽陰謀論,自不然興致勃勃又到粉嶺跑一趟。
抗地主霸權 鄉民另起爐灶
縱火傳聞無法證實,但石湖墟搞手欺侮鄉民,逼使他們集資另建聯和墟,倒是眾口一詞。今日有地產霸權,舊日的墟市制度也是地主霸權。墟市作為農產品交易場,除了買(批發商/散客)、賣(農民)雙方外,中間橫着一個原居民地主。貨車進出、佔地擺賣,免不了要交「陀地費」;還有無本生利的「秤佣」制度,買賣雙方規定要使用由鄉事勢力主持的「公秤」量度貨物,雙方使用公秤都要付佣金,然而所謂公秤又並不公道。批發商人數少、購貨量大,往往跟原居民打好關係,公秤就故意把農作物秤少些,農民賣物的報酬永遠打了折扣。
石湖墟主上水廖氏欺壓鄉民太甚,1948年起,粉嶺彭族便牽頭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籌備興建聯和墟,自此粉嶺、沙頭角、打鼓嶺一帶鄉民都轉而到聯和墟交易,規模漸超越石湖墟、大埔、元朗,成為新界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而大埔新舊兩墟並存,也是部分鄉民不滿舊墟秤佣不公,所以另起爐灶。
農墟——城鄉中間人
聯和墟值得被追念的,不止《每當變幻時》的老香港人情味。事實上,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去舊迎新沒有一面倒的對與錯。但以傳統農墟為中心發展出來的新市鎮,如上水粉嶺、大埔、元朗等,氛圍跟天水圍、青衣、馬鞍山、將軍澳等實在大不相同。農墟在城市化過程中扮演着調節城鄉關係的角色,鄉民與新遷入的屋苑居民,有機會在墟市中碰面、買賣交易、建立關係,分享一個共同的活動中心,也令地區經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持續;沒有墟市的新市鎮,無論屋苑與屋苑間、還是屋苑與周邊村落間,都是割裂了的一個個孤島,城鄉居民在各自範圍活動,不相往還;鄉民的農作物送上貨車賣給不知何處的陌生人,屋苑居民在大商場內消費世界各地的物資,就是難以親身從農民手中買一株來源可靠的本地靚菜。
今天的聯和墟已不再是農產品中轉站,舊街市、露天市集及天光墟均成追憶,老街坊慨嘆熱鬧氣氛消逝;聯和墟旁邊的馬屎埔,力抗地產發展的老農和年輕人逢周三、周日舉辦小型有機農墟,附近中產屋苑居民都成為忠實擁躉,正是重建城鄉關係的新嘗試。
農業以外,聯和墟歷史雖只有60多年,卻有着眾多戰後香港故事的元素。鄰近英軍軍營,農田米機的旁邊就是英式酒吧街,華洋雜處,曾擁有全新界最體面的西餐廳、聖堂和鄉郊地區最早的教會學校;避難到港的國民黨人聚居於此,故同時又是反共基地,每逢十一滿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罕有的私人廉租屋群「白屋仔」,代表一個仕紳仍知道社會責任的年代,數十年後因地產利益發生縱火迫遷事件,亦與此城整體脈絡一致。今天聯和墟小型律師樓、地產舖林立,門簾密閉,進行着頻繁的土地業權交易,城市發展不斷侵蝕過去遺蹟,只剩下口耳相傳的軼事。
故事a:米機舊址,現聯昌街公廁
良心米機 明益貧民
米機是建墟前已有的第一幢建築。1950年代以前,鄉民仍以種稻為主,拿到米機打磨再出售。米機很龐大,放在兩層樓高的石屎建築內,是農田間的地標。隨着60年代新移民湧港,改種蔬菜,米機在粉嶺居民關先生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結業。
米機負責人姓甚名誰已被忘卻,鄉民只管叫它「良心米機」,因收購價公道不賺盡,搬運時跌下米粒,都由得它們讓貧民撿拾。關先生又記得小時候途經米機上學,中間要走一段泥路,每逢下雨一腳爛泥,回到學校就會給其他鄉紳和公務員子弟嘲笑為耕田仔;怎知某天一腳踏上那路上很舒服,原來米機主人回饋鄉民,把能賣錢的穀糠鋪滿地上,讓大家走起來不沾泥濘,像地毯般柔軟舒適。
故事b:酒吧街,聯昌街20至40號一列
農田旁有條酒吧街
聯和墟的第二幢建築是米機旁的一間酒吧,後來發展成一列平房式石屋仔的酒吧街,戰後十年八載最興旺。因此處鄰近皇后山軍營,是英國騎兵隊駐紮地,「騎兵是貴族做的,個個都好有錢,得閒打吓馬球、飲吓酒;石崗那邊是兵仔,無乜錢」,關先生道。一邊是農田和米機,一邊是燈紅酒綠,各家酒吧門口都擺着黑膠唱機,非常中西合璧;今天英軍退去,酒吧街亦早已凋零。
故事c:欽記麵家
招牌雲吞,細碗7隻21大碗9隻$25
街市開檔曾經熱鬧
欽記是在聯和市場起家的老字號之一,由謝女士的父親挑着雲吞擔在市場門口做流動小販開始,後來進了街市落腳,93年遷至現址。「以前在街市開檔最開心,雖然無冷氣,啲櫈坐落去辣屁股的。每逢初一十五墟期,不知幾多嘢賣幾熱鬧。最記得有間專門同人哺雞仔的,一部儀器保暖住,一層一層,好似焗蛋糕咁。買雞仔鴨仔番去當寵物養,幾好呀,而家咩都話唔養得。世界唔同囉。無咗中央市場,氣氛就冷清好多。」不過欽記搬遷後還是客似雲來,至於雲吞,真是名不虛傳的!
故事d:聯和市場
天光墟才是亮點
聯和墟現存最舊的建築是街市,1951年建成,2002年停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但丟空未定長遠保育方案。除了街市內的商戶外,每朝四點至六點,門外的聯和道和聯盛街路邊就出現天光墟,農民逕自帶收成在馬路邊擺賣,全盛時期,攤販一直擺到米機那邊,數百架貨車流轉收菜。
聯和市場雖為正式地標建築,但營運墟市的聯和置業公司,盈利主要來自室外天光墟的秤佣,以及其後的地產發展。人們不喜在室內街市買菜,但相宜租金造就不少老字號熟食店。
故事e:白屋仔,已清拆重建成海聯廣場
工人廉租屋 可一不可再
白屋仔正式名字為「聯和新村」,為數100間一廳兩房的獨立屋,是聯和置業公司於開墟翌年(1952年)興建。因開墟後街市物流、食肆商店迅速發展,需要極多從事服務業的人手,但當地農民不懂轉行;開市時間又早,聯和置業遂到市區招請工人,並建好住房,廉租予願意入墟打工者。至1990年代,月租仍只是50元左右,居民在此安居樂業數十載,都不肯遷出;主理聯和置業的彭氏家族則急欲收回物業、改建高樓套利。其後發生「火燒白屋仔」事件,居民損失慘重黯然離去。
不少區外人見白屋仔環境舒適,誤稱之為中產樓宇,關先生糾正,住白屋仔的都是無產階級,是仕紳特意建造幫工人解決居所問題,性質好比大坑西邨,可稱為新界的「紳士樓」。
故事f:雅士餐廳
新界最高級西餐
洋人鄉紳聚居之故,聯和墟曾有新界最高級的西餐廳,大埔富戶都特意前來光顧,開業逾30年,捧場客仍甚眾。
故事g:聖約瑟堂、培靈小學
聖堂接濟內地難民
建於1953年的聖堂,環境優美,逢周日上午開放。本為服務軍營中的英兵而設,第一任的賴法禹神父是中國人,非常熱心,當年內地難民源源不絕湧至,教堂接濟他們的生活,又幫忙聯絡市區親戚。既與軍方相熟,成功說服原居民父老,罕有地在鄉郊開設教會學校,1960年創辦的培靈小學一直營運至今。
故事h:德興咖啡檔,已結業
鄉村反共色彩濃
名為咖啡檔,實則是村長經營的賭檔吸金地。鄉民流傳,在村長背後打本的是國民黨背景的向氏家族,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少將向前(香港電影公司老闆向華強、向華勝的父親)在粉嶺、調景嶺及白田村進行情報工作,向前在聯和墟和軍地一帶花了大錢建設,當年這裏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盛况跟調景嶺不遑多讓,回歸前向氏家族被收編,聯和墟反共基地的色彩亦漸淡。
故事i:雲天茶樓,結業前改稱為新百樂酒樓
图片
幹活完,飲早茶
每朝繁忙的市集最遲於八點完結,農民、買手、司機工人做完事自然去飲早茶,故聯和墟一帶共有三家大茶樓,熱鬧非常。雲天是最早的一家,就在聯和市場旁邊,當時聯和墟的建築物都是兩層,茶樓特別把閣樓偷建至一層樓般高,變成鶴立雞群的三層建築;無柱大騎樓在當年也是罕見,景觀開揚。
文 林茵
圖 林振東、林茵
編輯 方曉盈
資料來源: 明報 – 2012年7月8日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