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網-樂活新中年專欄-門裏門外
最近受「團結香港基金」之邀,在他們成立「商社聚賢」的典禮上,幫了個小忙。「商社聚賢」是個把多個大商業機構和社會企業配對起來的平台,旨在扶助一些有潛質的社會企業,幫他們茁壯成長。平台成立當天,嘉賓從幾十個社企中評選了幾個特別優秀的,予以嘉許。
我對其中一個叫「樂活新中年」的社企很感興趣。香港人已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人,衰老過程越來越緩慢,中年人的界線已退到六十五歲。 這個獲獎社企的創辦人看準了今天六十歲退休的人,工作能力仍然很強,隨便都能再幹十年,而且他們的經驗和學識也不是一般年輕人能及的,所以成立了這個為「樂活中年」而設的職業/義工介紹平台,聽說已有不少成功的配對個案了。
我很樂意相信,自己仍是個健康的中年人。所以我在工作多年的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時候,不認為是退休,而是一種「轉業」。這個「業」不是另一個賴以餬口的職業,而是更切合自己的性向,自問亦有點專長的「志業」。認識身邊不少人作出同樣的選擇,開展了人生的下半場。他們不是「被退休」,也不是不喜歡原來的工作,只是在一個行業幹了三四十年,對誰也沒拖欠,不想這一生就這樣被單一的定義了。於是趁自己的身體還行,便靜極思動,作點新嘗試。
大部分人的下半場,或多或少會和上半場有點關係,但有些人卻可以是南轅北轍的。最近在一個場合認識蔡和平先生,知道他在精采的下半場拼搏,永不言休。年輕一輩的朋友可能不認識他,但他是香港第一代的電視製作人,監製的《歡樂今宵》橫跨六十到九十年代,創造了電視史上的經典。他在「登六」之後才轉行,從電視媒體轉到飲食業。奇就奇在他對飲食業本來認識不深,自己也不是個特別「識飲識食」之人,他的成功是歸功於敏銳的商業觸覺。他無寶不落,把香港兩家米芝蓮星級食肆,添好運和金牌燒鵝,帶到新加坡、台灣和美國等地,讓香港的飲食文化揚名海外。他說添好運在新加坡開業時,顧客竟願意排六小時的隊來吃港式點心,現在當地已開了七家分店,比香港還要多。我期望他的食肆能做得像台灣的鼎泰豐那樣,不但宣揚香港的地方美食,更有助提升香港的軟實力。
「樂活新中年」社企的創辦人說得對,退休在英文裏可理解作「re-tyre」,即是為車子裝上新的輪胎一樣,讓你可以整裝之後再出發。有人說退休之後要努力尋找生活的目標和意義,真的很累,所以「retire」有「再累一次」的意思。但我認為若能真的找到自己的志業,再累一次又何妨呢?
消息來源: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main/5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