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新界東北烏蛟騰村(新娘潭區東北山谷,大青山下),筆者特別喜歡其地及鄉情,數十年境內旅程中,無數次以烏蛟騰村為集散地,深厚鄉民感情濃濃的,永覺回甘。
每年書展與旅遊展,筆者必多次往巡巡,除卻搜羅最新資料外,也探探友輩,新知舊雨在那等場合特別健談,今年書展台灣出版社攤位也是必到,結果找到了《客家的形成與變遷》論文集,厚厚的分上、下兩大冊,土樓村封面凸顯客家情懷,立刻勾畫起多次往福建考察土樓風情。香港新界客情無限,遍布每一角落,行友熟悉的西貢區、東北區、西北及離島,特別是新娘潭後山谷中的烏蛟騰鄉,正正是客家人大本營。而客家人的勤勞、好客遠近馳名,這與其生活、工作地理環境有極密切關係。
烏蛟騰鄉包含多條小村落,分別為河背、老圍、新屋下、三家村及新屋村,以李、王姓為主,村屋中有宗祠群密集共四間,分別為李姓三間,另一間劉姓,另外王氏的在村北三家村中。各宗祠為兩進中為天井單層式建築,正堂為歷代祖先神位,旁為觀音大士,以景茂祖李氏祠而言,高曾祖神位列堂中,柱聯為「溯先祖之遺迹始基長樂,念後嗣而報本葉創寶安。」
李氏祠重建於1987年3月,牆壁重建碑序稱:「夫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父母,誠崇祖德,敬先人。」立祠供祭祀乃為人子孫者應盡之本分,亦慎終追遠之意。溯我先祖明芳公自落居烏蛟騰以來,至景茂公始開基發展,三百多年歷史,六房子孫蕃居各區有數千餘人,在農工商學各階層中均有所成就。近年因太公嘗田無人耕種,故全無收益,兼且祖祠年久失修,牆穿瓦塌,若不重加修葺恐崩塌,同人等有見及此,經承1985年11月12日,召集六房父老同商議,一致通過將祖祠重新改建,一連兩間,並且成立籌建委員會負責重建事項,除向本祠子孫募捐,另印佈捐冊寄旅外僑商、找六房子孫,聞風興起慷慨解囊,至1986年底,共籌得款項數十萬元,祖祠重建任務得以完成,祠貌巍峨美輪美奐,六房子孫亦有榮焉,特此立扁以誌留念。祠中另立字輩碑,字輩者排列以示宗枝奕葉長,非以資論輩,如輩位高,即使年幼亦被後輩尊稱叔父。
華夏為宗族社會,向來重視宗族傳統,故略有歷史者有多建宗祠,以崇先啟後一代傳一代,然而自外來宗教傳入,個別村鄉竟視拜祖宗為迷信,實在有違倫理道德。宗祠亦為聚焦之地,每年春秋二祭,或喜慶活動都假宗祠進行,香港地西風東漸,傳統節禮雖受影響,近年卻有復興迹象,從醮會活動吸引大量年輕男女參加可見一斑。西方文明固可吸收,華夏傳統亦應承傳,否則不安於本分有愧先祖。
烏蛟騰村前有水口土地,後有護村山神,向為華夏傳統習俗。農務式微,良田荒廢實為當前政制下現象,年輕力壯者離鄉或遠赴外國,近日有回流情況,假若政府多體諒原居民謀生意向,繁榮香港地城鄉,即怨氣淡消安居樂業。
走進鄉村參觀宗祠及其他神靈(廟壇),可了解其鄉村歷史及風俗(特別碑文),不必每事問,與村民間產生誤會換來反效果。即使文化考察,也要懂得技巧,好旅行者更應報讀有關課程,將旅行活動學術化,日後得益更豐。村屋方便行旅小食店附近有石碑「李廣將軍箭」,這種擋煞碑刻在新界很罕有,豎立「喃嘸阿彌陀佛」的見得多,以此為研究應大有文章。眾多行友途經烏蛟騰村,曾見過「李廣將軍箭」嗎?可知李廣是誰?讀讀書吧。
轉載: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802/-86-3325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