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APP免費下載
免費會員登記
關於我們

311770597166
歡迎, 訪客
用戶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 頁碼:
  • 1
  • 2

話題: 懷舊掌故

香港人看香港:深水埗 10 年 8 個月前 #1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轉載 Yahoo blog: 沙發衝浪客

上星期,我寫了一篇文,一篇有關香港景點的文章。

雖然對象主要是來香港旅行的朋友,但我亦希望分享這篇給更多香港朋友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這名香港人眼中所看到的深水埗。

************************************************************************

去香港旅行,旅客一般好像都一定會去尖沙咀、旺角、銅鑼灣等地方。
但香港,並不是只有繁華的一面。

想真正感受香港,就一定不能忽略基層人民是怎樣生活的。
所以,想深度體驗香港的話一定去一趟深水埗。

深水埗是香港的傳統舊區,對旅客來說算是一個另類的旅遊點。

我喜歡深水埗的原因是這個地方沒有太多連鎖店,卻有很多特別而且具人情味的小店。而且不同街道都有不同特色,有些專賣布料、皮革、玩具、電器等等。除了有很多小店可以逛之外,這裡還有很多好吃的香港小吃、糕點等等,連我這名香港人也很喜歡在這裡"覓食"及尋寶!


20140330192656859.jpg


20140330192654836.jpg


20140330192652993.jpg



就讓我簡單介紹一下深水埗吧。

在這裡你能找到可愛而且隱蔽的CAFÉ。

畢竟這裡的位置比較偏僻,人比較少。

還有露天的位置。

在這裡你能參觀有關1953年石硤尾大火及該區徒置大廈居民生活的展覽。

在這裡你能體驗到香港人的生活文化。

在這裡你可能體驗一下市場的熱鬧。
無肉不歡
最後修改原因: 10 年 8 個月前 來自 榮大哥.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10 年 8 個月前 #2

  • 唐邊鶴
  • 唐邊鶴's Avatar
  • 離線
  • 黃金會員
  • 文章: 185
  • 收到的感謝: 4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月前在「街知巷聞」版介紹上水石湖墟,收到讀者有趣回應﹕「聽老村民說,石湖墟50年代中兩次滅墟大火,其實是隔離聯和墟的人放的!」
記者天性愛聽陰謀論,自不然興致勃勃又到粉嶺跑一趟。
抗地主霸權 鄉民另起爐灶
縱火傳聞無法證實,但石湖墟搞手欺侮鄉民,逼使他們集資另建聯和墟,倒是眾口一詞。今日有地產霸權,舊日的墟市制度也是地主霸權。墟市作為農產品交易場,除了買(批發商/散客)、賣(農民)雙方外,中間橫着一個原居民地主。貨車進出、佔地擺賣,免不了要交「陀地費」;還有無本生利的「秤佣」制度,買賣雙方規定要使用由鄉事勢力主持的「公秤」量度貨物,雙方使用公秤都要付佣金,然而所謂公秤又並不公道。批發商人數少、購貨量大,往往跟原居民打好關係,公秤就故意把農作物秤少些,農民賣物的報酬永遠打了折扣。
石湖墟主上水廖氏欺壓鄉民太甚,1948年起,粉嶺彭族便牽頭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籌備興建聯和墟,自此粉嶺、沙頭角、打鼓嶺一帶鄉民都轉而到聯和墟交易,規模漸超越石湖墟、大埔、元朗,成為新界最大的蔬菜集散地。而大埔新舊兩墟並存,也是部分鄉民不滿舊墟秤佣不公,所以另起爐灶。

農墟——城鄉中間人
聯和墟值得被追念的,不止《每當變幻時》的老香港人情味。事實上,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去舊迎新沒有一面倒的對與錯。但以傳統農墟為中心發展出來的新市鎮,如上水粉嶺、大埔、元朗等,氛圍跟天水圍、青衣、馬鞍山、將軍澳等實在大不相同。農墟在城市化過程中扮演着調節城鄉關係的角色,鄉民與新遷入的屋苑居民,有機會在墟市中碰面、買賣交易、建立關係,分享一個共同的活動中心,也令地區經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持續;沒有墟市的新市鎮,無論屋苑與屋苑間、還是屋苑與周邊村落間,都是割裂了的一個個孤島,城鄉居民在各自範圍活動,不相往還;鄉民的農作物送上貨車賣給不知何處的陌生人,屋苑居民在大商場內消費世界各地的物資,就是難以親身從農民手中買一株來源可靠的本地靚菜。
今天的聯和墟已不再是農產品中轉站,舊街市、露天市集及天光墟均成追憶,老街坊慨嘆熱鬧氣氛消逝;聯和墟旁邊的馬屎埔,力抗地產發展的老農和年輕人逢周三、周日舉辦小型有機農墟,附近中產屋苑居民都成為忠實擁躉,正是重建城鄉關係的新嘗試。
農業以外,聯和墟歷史雖只有60多年,卻有着眾多戰後香港故事的元素。鄰近英軍軍營,農田米機的旁邊就是英式酒吧街,華洋雜處,曾擁有全新界最體面的西餐廳、聖堂和鄉郊地區最早的教會學校;避難到港的國民黨人聚居於此,故同時又是反共基地,每逢十一滿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罕有的私人廉租屋群「白屋仔」,代表一個仕紳仍知道社會責任的年代,數十年後因地產利益發生縱火迫遷事件,亦與此城整體脈絡一致。今天聯和墟小型律師樓、地產舖林立,門簾密閉,進行着頻繁的土地業權交易,城市發展不斷侵蝕過去遺蹟,只剩下口耳相傳的軼事。



故事a:米機舊址,現聯昌街公廁

良心米機 明益貧民
米機是建墟前已有的第一幢建築。1950年代以前,鄉民仍以種稻為主,拿到米機打磨再出售。米機很龐大,放在兩層樓高的石屎建築內,是農田間的地標。隨着60年代新移民湧港,改種蔬菜,米機在粉嶺居民關先生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已結業。
米機負責人姓甚名誰已被忘卻,鄉民只管叫它「良心米機」,因收購價公道不賺盡,搬運時跌下米粒,都由得它們讓貧民撿拾。關先生又記得小時候途經米機上學,中間要走一段泥路,每逢下雨一腳爛泥,回到學校就會給其他鄉紳和公務員子弟嘲笑為耕田仔;怎知某天一腳踏上那路上很舒服,原來米機主人回饋鄉民,把能賣錢的穀糠鋪滿地上,讓大家走起來不沾泥濘,像地毯般柔軟舒適。

故事b:酒吧街,聯昌街20至40號一列
農田旁有條酒吧街
聯和墟的第二幢建築是米機旁的一間酒吧,後來發展成一列平房式石屋仔的酒吧街,戰後十年八載最興旺。因此處鄰近皇后山軍營,是英國騎兵隊駐紮地,「騎兵是貴族做的,個個都好有錢,得閒打吓馬球、飲吓酒;石崗那邊是兵仔,無乜錢」,關先生道。一邊是農田和米機,一邊是燈紅酒綠,各家酒吧門口都擺着黑膠唱機,非常中西合璧;今天英軍退去,酒吧街亦早已凋零。



故事c:欽記麵家

招牌雲吞,細碗7隻21大碗9隻$25
街市開檔曾經熱鬧
欽記是在聯和市場起家的老字號之一,由謝女士的父親挑着雲吞擔在市場門口做流動小販開始,後來進了街市落腳,93年遷至現址。「以前在街市開檔最開心,雖然無冷氣,啲櫈坐落去辣屁股的。每逢初一十五墟期,不知幾多嘢賣幾熱鬧。最記得有間專門同人哺雞仔的,一部儀器保暖住,一層一層,好似焗蛋糕咁。買雞仔鴨仔番去當寵物養,幾好呀,而家咩都話唔養得。世界唔同囉。無咗中央市場,氣氛就冷清好多。」不過欽記搬遷後還是客似雲來,至於雲吞,真是名不虛傳的!



故事d:聯和市場

天光墟才是亮點
聯和墟現存最舊的建築是街市,1951年建成,2002年停用,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但丟空未定長遠保育方案。除了街市內的商戶外,每朝四點至六點,門外的聯和道和聯盛街路邊就出現天光墟,農民逕自帶收成在馬路邊擺賣,全盛時期,攤販一直擺到米機那邊,數百架貨車流轉收菜。
聯和市場雖為正式地標建築,但營運墟市的聯和置業公司,盈利主要來自室外天光墟的秤佣,以及其後的地產發展。人們不喜在室內街市買菜,但相宜租金造就不少老字號熟食店。




故事e:白屋仔,已清拆重建成海聯廣場

工人廉租屋 可一不可再
白屋仔正式名字為「聯和新村」,為數100間一廳兩房的獨立屋,是聯和置業公司於開墟翌年(1952年)興建。因開墟後街市物流、食肆商店迅速發展,需要極多從事服務業的人手,但當地農民不懂轉行;開市時間又早,聯和置業遂到市區招請工人,並建好住房,廉租予願意入墟打工者。至1990年代,月租仍只是50元左右,居民在此安居樂業數十載,都不肯遷出;主理聯和置業的彭氏家族則急欲收回物業、改建高樓套利。其後發生「火燒白屋仔」事件,居民損失慘重黯然離去。
不少區外人見白屋仔環境舒適,誤稱之為中產樓宇,關先生糾正,住白屋仔的都是無產階級,是仕紳特意建造幫工人解決居所問題,性質好比大坑西邨,可稱為新界的「紳士樓」。





故事f:雅士餐廳

新界最高級西餐
洋人鄉紳聚居之故,聯和墟曾有新界最高級的西餐廳,大埔富戶都特意前來光顧,開業逾30年,捧場客仍甚眾。





故事g:聖約瑟堂、培靈小學


聖堂接濟內地難民
建於1953年的聖堂,環境優美,逢周日上午開放。本為服務軍營中的英兵而設,第一任的賴法禹神父是中國人,非常熱心,當年內地難民源源不絕湧至,教堂接濟他們的生活,又幫忙聯絡市區親戚。既與軍方相熟,成功說服原居民父老,罕有地在鄉郊開設教會學校,1960年創辦的培靈小學一直營運至今。



故事h:德興咖啡檔,已結業
鄉村反共色彩濃
名為咖啡檔,實則是村長經營的賭檔吸金地。鄉民流傳,在村長背後打本的是國民黨背景的向氏家族,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少將向前(香港電影公司老闆向華強、向華勝的父親)在粉嶺、調景嶺及白田村進行情報工作,向前在聯和墟和軍地一帶花了大錢建設,當年這裏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盛况跟調景嶺不遑多讓,回歸前向氏家族被收編,聯和墟反共基地的色彩亦漸淡。
故事i:雲天茶樓,結業前改稱為新百樂酒樓
图片
幹活完,飲早茶
每朝繁忙的市集最遲於八點完結,農民、買手、司機工人做完事自然去飲早茶,故聯和墟一帶共有三家大茶樓,熱鬧非常。雲天是最早的一家,就在聯和市場旁邊,當時聯和墟的建築物都是兩層,茶樓特別把閣樓偷建至一層樓般高,變成鶴立雞群的三層建築;無柱大騎樓在當年也是罕見,景觀開揚。
文 林茵
圖 林振東、林茵
編輯 方曉盈

資料來源: 明報 – 2012年7月8日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最後修改原因: 10 年 8 個月前 來自 唐邊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美好舊香江 10 年 8 個月前 #3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1.jpg


慈雲山邨
屋邨萬國旗
冇冷氣巴士


資料來源:懷舊香港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10 年 8 個月前 #4

  • alee
  • alee's Avatar
  • 離線
  • 初級會員
  • 文章: 1
作者漏了兩個故事:

1。群記豬手 : 三十多年前,老闆和他那年輕貌美的女兒在公廁對面擺檔,清水豬手聞名遠近,而再醮其特製的辣椒醬,味道天衣無縫。但他老兄作風一貫,賣完收檔,絕不多賣。多年前,老闆已經無再擺檔,進入同一條街馬會隔離的舖頭。今天女兒仍主持大局,豬手仍一貫好味,不過我等老餅不宜多吃就是。

2。街市對面的豬腸粉小店:這檔豬腸粉一面蒸,一面剪,粉香撲鼻,加上麻醬,甜醬,辣醬,滋味紛陳。找回小時放學回家前與小同學齊齊吃的回憶,滋味就更濃。[5/size]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椰子糖老字號 門市月底結業 甄誠記轉內地生產 以誠待客情不變 10 年 4 個月前 #5

  • IQ 博士
  • IQ 博士'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71
  • 收到的感謝: 4
ckfn0720107_20140728_L.jpg

甄誠記第二代老闆指甄添駒,計劃數月後推出數款不同口味,進軍便利店。

「甄」字頭椰子糖曾是香港製造標記,具76年歷史的「甄誠記」為本港僅存的兩間椰子糖生產商,但大角咀門市本月底便結業。椰子糖轉戰內地生產,唯一不變是以「誠」營商,拒走捷徑。

「甄誠記」第二代老闆甄添駒坦言,現仍有客人誤會「甄誠記」是「甄沾記」。事實上,「甄沾記」曾一度停產,近年才重出江湖。而兩者確有淵源,「甄誠記」創辦人甄兆盈跟「甄沾記」老闆是同鄉,當年隻身來港經介紹在「甄沾記」打工,負責製作椰子糖,數個月後於1938年自立門戶創立「甄誠記」。

「父親一直相信,只要堅持做好椰子糖,總有成功出頭天。」甄添駒稱,父親當年以「甄誠記」為名,正是要提醒自己誠實做生意,要有誠信。父親堅持用新鮮椰子製糖,拒絕跟隨同行,在椰子糖內加味粉、添加劑延長保存期;亦堅持向原材料供應商準時「找數」,因為父親的誠信,數次周轉不靈時,供應商都允許他們遲三、四個月付款。

堅持新鮮椰子製 拒用添加劑

「甄誠記」於1957年遷入大角咀現址,甄添駒跟弟弟繼承父業。數十年來見證着行業由盛轉衰。他認為一是外國糖果攻港,包裝款式質素好;二是健康風氣盛行,港人戒甜影響糖果需求,「可能甄誠記造椰子糖,比較傳統及有特色,直到現時才可留下。」

「甄誠記」以批發本地和珠三角市場為主,除椰子糖,門市亦引入白兔糖、鳥結糖等,營業額平均每月六萬至九萬元,「從中秋開始到第二年復活節都是旺季,因為天氣轉涼,人們喜吃甜。」

長子承祖業 開發更多口味

「甄誠記」2000年將工場北移到內地,大角咀工場只作存貨及後期包裝,甄添駒和家人每日都在店內看舖。年近六旬的他坦言不想被門市困身,故將老店以五位數字租給寵物食品店。
雖然本港唯一門市將關閉,但「粉絲」仍可到吉之島、上海么鳳等店購買。甄添駒稱,任職金融機構的長子有意承繼祖業,並提議開拓其他糖果口味,稍後推出懷舊風味的小包糖果,包括靈芝胞子、花旗參、杏仁雪梨、柑桔檸檬等,料可在便利店出售。
攝影:陳國峰

ckfn0720114_20140728_L.jpg


JHH_02_a_20140728_S.jpg


http://www.skypost.hk/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港味特濃缽仔糕 10 年 3 個月前 #6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p_2014-08-13.jpg



(綜合報道)很多港人的童年都有缽仔糕作伴,這種香港地道小食以小碗盛載,再用竹籤戳著來吃,賣相簡單,滿布紅豆,口感爽滑有咬口。坊間有不少出品,但信興隆食品的缽仔糕卻與別不同,全因老闆麥華強堅持以鮮磨米漿製作,入口特別香滑兼帶淡淡米香。美味的背後,原來花了不少工夫和心血。
每朝凌晨四點,信興隆食品已亮起燈,這時候老闆麥華強就在店內開始忙碌的一天,於鋪面後的工場埋首製作缽仔糕。全店出品均由他一人負責,只靠他一雙手完成過百個缽仔糕,還有三款糕點,包括茶粿、西米糕和紅豆糕,部分在店內出售,其餘批發給其他店子。由凌晨四點做到早上十一點,麥老闆才有機會休息一下。雖然有幾位員工幫忙,但他還是事事親力親為,幫忙收錢、製作糕點,幾乎沒離開過鋪子半步。

開店只有七年,但原來信興隆這品牌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由老闆的外父創立。六十多年前,麥老闆的外父已於紅磡設有工場,由於當時沒租鋪位,所以只是推車仔賣缽仔糕。直至外父退休,麥華強為信興隆消失而感到惋惜,於是接手外父生意,並在土瓜灣設店,沿用信興隆店名,將外父的手藝傳承下去。與其他傳統手藝一樣,製作傳承缽仔糕講求技巧,老闆表示:「初做也會常碰壁,但功多藝熟,多練習便會做得好。」

品嘗信興隆的缽仔糕,會發覺口感與其他出品不同,原來用料是秘訣之一,坊間多用粘米粉,這裏卻堅持以鮮磨米漿製作,老闆解釋:「我每天都會鮮磨米漿,用米漿口感才夠幼滑,兼帶有陣陣米香。」缽仔糕內的紅豆來自天津,質感特別香軟,每天要花上兩、三個小時煲腍,搭配爽滑的糕底,口感才夠適中。過程同樣講究技巧,例如黃糖撞入米漿時,溫度要夠熱,兩者才可混和。之後要等混合物溫度暖和,才能倒入小碗內的紅豆中,否則紅豆分布會不夠均勻,因溫度過高紅豆會沉底,相反過低又會浮面,每個細節都不能忽略。

每天凌晨四點開始工作,老闆也坦言辛苦,曾試過聘請師傅幫忙,但他們最後也因工作時間長而辭職。最後只剩下老闆一人製作店內所有糕點,工作量大、勞動量大,但他仍堅持,「雖然辛苦,但為了將子女養育成人,也打算繼續撐下去。」這是他工作的推動力之餘,也是他身為父親的一個小願望。

轉載: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813/-23-3334183/1.html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老夫子》手稿展 刻畫平民百態 10 年 3 個月前 #7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c14071451_2_yahoo-20140716-055230-082.jpg



(綜合報道)Elsie小時候最愛看《老夫子》漫畫,漫畫人物「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更是深入民心,「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現正舉行「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展出王澤於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老夫子》原稿作品逾一百二十幀,全為其親筆手稿,珍貴非常,《老夫子》漫畫不止幽默風趣,也見證香港的成長和本土文化,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於八月舉行「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涵蓋四格至六格漫畫及封面作品,全為其親筆水墨手稿,《老夫子》作者王澤本名王家禧,在北京輔仁大學學西畫。一九六○年代初,王家禧首次以長子王澤之名為筆名畫《老夫子》漫畫,從此為人所熟悉。除了《老夫子》漫畫,王澤的創作包括有《水虎傳》、《猛鬼廟》、《古老村》、《狐狸仙》等中長篇及短篇漫畫。

  Elsie同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策劃總監李安琪(Angelika Li)傾過,蘇富比積極發展藝術平台,向公眾展現跨時代的藝術品,早前曾展出「愉悅滿園貝氏中國古代情色藝術珍藏」和「春扉--浦上滿收藏日本春宮版畫收藏展」,為大眾帶來豐富的視覺享受,這次回歸本土文化,展出一共一百二十八張王家禧先生於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的親筆手稿,對香港社會、文化與科技發展提供了珍貴記錄與寶貴見解。

  Angelika指出,「是次展覽籌備達一年,在過程當中一直與王澤先生及《老夫子》團隊合作無間,一邊挑選手稿,一邊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老夫子》故事跨過多代,無減其黑色幽默,我最喜歡一幀《三位一體》手稿,講老夫子、大番薯、秦先生看電影,他們為了省錢,只買一張戲票,票務員罵他們坐「霸王位」,他們三人竟然「疊羅漢」坐一個位子,暗示六、七十年代不少家庭,一家四口只買兩張戲票,小孩子坐在大人的大腿上看戲,反映舊香港的平民文化。」

  Elsie同子女早前便欣賞展覽,一同興致勃勃欣賞手稿,《老夫子》是極具代表性的香港本土文化象徵,手稿《一物二用》就以穿鬆糕鞋、喇叭褲的長髮女子狂舞掃地帶出「一九七五年清潔香港運動」;老夫子在茶樓跟其他茶客爭位,打架至頭破血流,也反映香港人的生活常態。展場還設有數碼互動裝置「變身老夫子漫畫人物」,讓大家瞬間成為《老夫子》漫畫的一分子。

  Elsie在展場上巧遇王家禧之子王澤,王澤先生是《老夫子》的第二代作家,他在台灣與父親合資成立「老夫子工作室」,延續《老夫子》漫畫及周邊創作。王澤笑言,喜愛老夫子的群眾一聽到「耐人尋味」四字,自然想起《老夫子》的故事,這四字成語連繫讀者對《老夫子》的特殊感情,「《老夫子》來到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老夫子在父親那個年代,希望上月球旅行,老夫子在我的手上,他就夢想踏上火星,他隨年代改變,充滿創作的可能性。」

  他笑言,「父親曾叮嚀我『千祈不要畫畫』,他怕我們搞藝術,不能維生。我年輕時確實沒有沾指漫畫,然而心中一直牽掛這漫畫,到了適當時候,我便執筆延續《老夫子》,我沒有想過甚麼時候會停畫,繪畫漫畫不是工作,而是我的生活。畫漫畫跟畫畫有點不一樣,漫畫是說故事,人物的心情、姿態、思想才是主軸,我自小視父親為偶像,看他如何畫畫,潛移默化感染了我對漫畫的興趣。」

  Elsie提提大家,「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由即日至八月二十九日舉行「耐人尋味:王澤(王家禧)老夫子手稿展」,讀者可到香港金鐘道88號太古廣場1座5/F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Sotheby's Hong Kong Gallery欣賞。

轉載: https://hk.news.yahoo.com/%E8%80%81%E5%A4%AB%E5%AD%90-%E6%89%8B%E7%A8%BF%E5%B1%95-%E5%88%BB%E7%95%AB%E5%B9%B3%E6%B0%91%E7%99%BE%E6%85%8B-220155359.htm
附件:
無肉不歡
最後修改原因: 10 年 3 個月前 來自 榮大哥.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滄海一聲笑 黃霑那些年回顧 10 年 3 個月前 #8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一代才子黃霑離世10年,繼早前社會學家梁款利用其家中遺物推出網站《黃霑書房》,由相識多年的友人為他策劃的回顧展,亦正式對外開放。

  向公眾揭露鮮為人知軼事,勾劃其各項成就,如竭力協助拍檔創業、甚至公司上巿,部分連霑叔幼女黃宇詩亦不知曉。


HKET20140819HH01FP.jpg


新晉組合Veloz昨日在揭幕禮表演重新編曲的霑叔名作《獅子山下》及《男兒當自強》。

  青年廣場舉行「滄海一聲笑」黃霑回顧展揭幕禮,霑叔生前好友如前廣告人紀文鳳、長青藝人劉兆銘、八和會館名譽會長崔頌明等皆有出席,欣賞各界借出的霑叔舊物,包括高志森導演借出的臨摹墨寶、製作人丘亞葵借出的照片,以及其母校喇沙書院準備的校刊文章及訪問等。


HKET20140819HH01CP.jpg


黃宇詩說以往不覺得自己長得跟父親黃霑相像,但看到父親1972年的舊照卻改變了想法。

  黃宇詩說,看到父親1972年的歌唱比賽司儀舊照後,始發現「原來我也有一點像他」。她表示,以往看到父親風趣、好動及正經等多變個性,跟公眾感受到的相差無幾,惟父親鮮提及生意,關於亡父促成無線前「騷王」蕭潮順創業再上巿的故事,以往聞所未聞。

借知名度 助友內地打「江山」

  不少人知道黃霑電影生意失敗後,曾潦倒得要寄住友人灣仔辦公室,而未知他於1993年曾獨具慧眼,鼓勵《江山如此多FUN》監製蕭潮順,合組好合拍多媒體集團,7年後成為上巿公司。霑叔當時不止空談,而是親自請來劉德華入股,又找來投行區域總監協助栽培蕭潮順。蕭潮順說,當《江山如此多FUN》成功後,擔任主持的黃霑出面,將節目拍成內地版,又無條件借知名度協助打進當地巿場。

HKET20140819HH01AP.jpg


黃霑家中負擔不起鋼琴或結他,首支口琴賣5塊半,他共儲了半年零用錢才買到。


HKET20140819HH01BP.jpg

圖為黃霑生前常用口琴型號。

  霑叔的音樂作品達2,000首,跟顧嘉煇合作的劇集主題曲港人耳熟能詳,惟原來兩人首次合作,卻是由殿堂級歌手潘迪華1971年的華語音樂劇《白孃孃》所撮合,劇中的《愛你變成害你》一炮而紅。黃霑是少有用口琴而非鋼琴或結他等傳統樂器作曲或填詞的人,但據《黃霑書房》的錄音,黃父曾認為學口琴是不務正業,揶揄他可於醫院為死者吹嗩吶維生。不過,霑叔5年級時就成為學校口琴隊隊長,16歲再拜師名家梁日昭,香港口琴協會駱英棋更視他為本地樂手中的代表人物,2002年籌辦亞太口琴節時曾邀他作顧問。霑叔因病婉拒,但提出表演必須夠「爛」(即爛玩),至今仍令駱相信,口琴音樂要雅俗共賞。

口琴要「爛玩」 電影「最愛亦最痛」

HKET20140819HH01DP.jpg


黃霑曾說自己的中文字筆劃清楚但難說漂亮,惟觀其手抄心經,字體秀麗。

HKET20140819HH01EP.jpg



黃霑在喇沙就讀9年,更曾擔任Head Prefect。其母校在回顧展,提供不少珍貴相片及資料。

  若霑叔不曾在詞壇發熱發亮,以其精準文字,勢會在廣告壇再上層樓。紀文鳳1970年代的成名作,本為「維他奶,唔係汽水咁簡單」,正是霑叔建議才改為更悅耳的「點止」。60、70年代廣告界由外籍人士主導,黃霑曾任職全港第二大華美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打破洋人壟斷,本地化、簡單易明及聚焦品牌名字,皆是其成功之道。黃霑80年代賣掉一手創立的廣告公司「黃與林」,投資數百萬元開拍《笨賊占》,卻無法開拍,3年後損手離場。

  胎死腹中的還有《調景嶺風雲》。據《黃霑書房》,跟黃父南來定居尋找自由的霑叔,珍藏10頁寫著「調景嶺 is a symbol,調景嶺是(國民黨)老兵,極愛國的中國人的代表」的手稿傳真。策展的潘麗瓊相信,電影是黃霑「最愛亦最痛」的一個夢。


HKET20140819HH01ATL.jpg


HKET20140819HH01BTL.jpg



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轉載: http://lifestyle.etnet.com.hk/column/index.php/features/specialfeatures/26941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灣仔碼頭今晚結束近半世紀服務 10 年 3 個月前 #9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MapofNewWCPier.jpg



服務市民接近半個世紀的灣仔碼頭,將於今晚11時尾班船開出之後,結束服務,被填海區的新碼頭取代,並會清拆。此後,港島區有數十年歷史的碼頭建築物,將只剩下1980年代曾因為東區走廊興建而改建的北角碼頭。

位於會議道的灣仔碼頭1968年啟用,取代原設於杜老誌道和史釗域道的碼頭。當時仍未有海底隧道,而告士打道亦只得現俗稱「內告士打道」的部份。

當時《工商日報》曾有社論質疑,市民渡海非要經過「遠足旅行」不能抵達新碼頭,又指蛇形怪路嚴重彎曲,大大增加汽車面對的危險,「即使以技術熟練見稱的巴士司機,也因轉彎的過於急速,顯得十分費神而吃力。」

《工商日報》更提出,立法、市政兩局議員負有為民喉舌的職責,應以普通市民身份,或安步當車,或乘坐巴士,實地視察,「香港許多公共交通的毛病,都是出在主管官吏或設計人員從來沒有走路或乘坐公共車輛」。

灣仔碼頭過往曾有來往佐敦道碼頭的航線,而來往紅磡的航線,則在2011年停航,目前只剩下來往尖沙嘴的航線。

新碼頭距離現有碼頭約130米,與會議道設有蓋行人通道連接。天星小輪曾對搬遷表示反對。

與中環的天星及皇后碼頭的情況同樣,灣仔碼頭亦是因為中環灣仔繞道以及海傍的填海計劃影響而須拆卸。中環天星及皇后碼頭的拆卸曾引起保育人士抗議,政府強行清塲。天星碼頭的建築材料被棄置,而皇后碼頭則解體暫存大嶼山狗虱灣的政府爆炸品倉庫。

碼頭距離舊市區愈來愈遠,亦嚴重影響客量。紅磡來往中環以及灣仔的航線便因為虧蝕,天星小輪放棄經營,並且沒有公司接手。

灣仔碼頭拆卸之後,港島區有數十年歷史的舊式碼頭將只餘下建於1950年代末的北角碼頭。然而,北角碼頭1980年代曾因東區走廊的興建而改建。此外,北角邨舊址賣地包括北角碼頭巴士總站現址,巴士總站將搬遷,不會再與碼頭連成一體,無法方便過海乘客接駁陸上交通。

(記者:Steve Chan|編輯:游清源)

轉載: http://www.post852.com/%E7%81%A3%E4%BB%94%E7%A2%BC%E9%A0%AD%E4%BB%8A%E6%99%9A%E7%B5%90%E6%9D%9F%E8%BF%91%E5%8D%8A%E4%B8%96%E7%B4%80%E6%9C%8D%E5%8B%99/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灣仔碼頭今晚結束近半世紀服務 10 年 3 個月前 #10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13f03a90909c71af16914cc532f0fdeb2.jpg


107d9357b952e001532dfa070faf23572.jpg



服務市民接近半個世紀的灣仔碼頭,將於今晚11時尾班船開出之後,結束服務,被填海區的新碼頭取代,並會清拆。此後,港島區有數十年歷史的碼頭建築物,將只剩下1980年代曾因為東區走廊興建而改建的北角碼頭。 為配合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工程,現時位於灣仔海旁、屹立本港數十載的灣仔(東)渡輪碼頭將會拆卸搬遷,新灣仔碼頭重置於毗鄰新填海區,並於8月30日啟用,繼續由天星小輪提供「灣仔——尖沙咀」渡輪航線服務。不過,兩層高的新碼頭第二層餐飲食肆,要在碼頭至少半年後才通電,另有市民質疑通往新碼頭的行人通道過於狹窄,擔心未能消化繁忙時間使用碼頭的乘客量,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說所設計的行人路預計足夠應付現有渡輪航線的人流。(文字來源: 東方日報)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民國傳奇「歌后」李香蘭去世 10 年 2 個月前 #11

  • 榮大哥
  • 榮大哥'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400
  • 收到的感謝: 5
JHK_01_a_20140915_L.jpg


JHK_01_b_20140915_L.jpg



【晴報專訊】「夜來香,我為你歌唱;夜來香,我為你思量。」唱紅《夜來香》等諸多名曲的老上海「歌后」李香蘭,本月7日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94歲。這位民國絕色在中國出生、成長、走紅,卻是地道日本人,她傳奇的一生多次被搬上熒幕,歌神張學友主唱的《李香蘭》是經典粵語歌。
日本媒體報道,一代歌后李香蘭,本月7日心臟衰竭在住所去世,葬禮已由親屬們完成。
李香蘭的一生堪稱傳奇。她生於遼寧撫順,卻是地道的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於1933年被父親好友、瀋陽銀行經理李際春將軍收為契女,起名「李香蘭」。
她1937年進入滿洲國電影界,成為頭號女星;1942年到上海發展,迅速走紅,成為與周旋等齊名的老上海「五大歌后」之一,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紅遍亞洲。她所演唱的《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等歌曲被大量翻唱並傳唱至今。

出生遼寧 地道日本人
李香蘭從不公開自己的身世,能說非常標準的北京話,中國人都不知她的日本血統,把她當作地道北京人。她曾因出演不少歌頌日本的電影,備受質疑。李香蘭說,「我有中國和日本兩個親人,中國是養育我的母親之國,日本是父親之國。」
李香蘭於1946年返回日本,1974年當選日本參議院議員,歷任參議院外務委員會委員長等職。2005年她曾發文,勸誡當時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要參拜靖國神社。

這位歌后的傳奇一生曾多次被搬上熒幕,日本女星上戶彩、崛北真希等均扮演過她。李香蘭為新一代熟悉,莫過於歌神張學友主唱的《李香蘭》,這是粵語歌經典之一,原曲是日本歌《別走李香蘭》。周星馳在電影《國產凌凌漆》中也曾演繹《李香蘭》,不過是吳國敬在幕後代唱。

轉載: https://hk.news.yahoo.com/%E6%B0%91%E5%9C%8B%E5%82%B3%E5%A5%87-%E6%AD%8C%E5%90%8E-%E6%9D%8E%E9%A6%99%E8%98%AD%E5%8E%BB%E4%B8%96-224528576.html
無肉不歡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懷舊照片 9 年 4 個月前 #12

  • 花和尚
  • 花和尚'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8
  • 收到的感謝: 3
11402950_10152865869631384_3321127735064483201_n.jpg


10428267_713364885442252_7229234593448528339_o.jpg


11752571_431942123681025_3986665653948436144_n.jp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馬鞍山鐵礦場 9 年 4 個月前 #13

馬鞍山鐵礦場舊照片. 往日礦工是高風險行業. 如果礦工因工受傷, 傷者會從礦坑搬到地面, 再抬落山下到碼頭. 公司會安排Wa la wa la 小艇到何柬樓, 再轉到十字車經大埔道到九龍醫院.
Photo credit: 一位移居加拿大的前員工
LH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4 個月前 來自 Louis Hui (活動策劃伙伴). 原因: Add more content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老照片 9 年 2 個月前 #14

  • 花和尚
  • 花和尚's Avatar
  • 離線
  • 版主
  • 文章: 18
  • 收到的感謝: 3
舊匯豐銀行
oldhongkong.jpg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1901 年照片. 美國遠征兵團 義和團 (U.S. Engineer Office) 9 年 5 天前 #15

Boxer4.jpg


Boxer3.jpg


附件 Boxer2.jpg 沒有找到



Boxer5.jpg

以前在九十年代在eBay買的照片.
LH
最後修改原因: 9 年 3 天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香港百貨商業發展50年 8 年 7 個月前 #16

  • T Chow
  • T Chow's Avatar
  • 離線
  • 中級會員
  • 文章: 44
  • 收到的感謝: 44
今天商場遍佈香港每一個角落,大家還記得香港百貨商場的發展過程及輝煌歷史嗎? 原來第一批國際遊客踏足海運 (今天是海港城的一部份)是50年前今天。小時候跟家人一起逛海運可是大事,根本是一日遊。

隨後香港經濟起飛,大型百貨公司及購物商場相繼落成。70年代末有中環置地廣場,八十年代的銅鑼灣更是日本大型百貨商場發展的黃金時間。大丸,三越,松版屋,八百伴這些名字應該帶來不少回憶。本地百貨公司如龍子行,永安,先施也各有不同發展。

有興趣回顧香港50年的百貨商場發展 (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縮影) 可參考以下文章連結。

延伸閱讀 (英文內容)
Shopping revolution: the 50 years since Hong Kong’s first mall, Ocean Terminal, opened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http://m.scmp.com/lifestyle/travel-leisure/article/1932849/shopping-revolution-50-years-hong-kongs-first-mall-ocean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尖沙咀 8 年 7 個月前 #17

尖沙咀, 又名香埗頭,即是運輸香料的碼頭.元明時代香港的新界和東莞盛產沉香. 沉香從產地到尖沙咀再用小船運到石排灣再轉上北方. 因地形呈一長而尖的沙灘, 所以明朝萬曆年間所編的"粤大記"出現了尖沙咀的名字.百多年前該區已有尖沙頭村和尖沙尾村的存在.
LH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7 年 11 個月前 #18

回覆: 作者漏了兩個故事:



1。群記豬手 : 三十多年前,老闆和他那年輕貌美的女兒在公廁對面擺檔,清水豬手聞名遠近,而再醮其特製的辣椒醬,味道天衣無縫。但他老兄作風一貫,賣完收檔,絕不多賣。多年前,老闆已經無再擺檔,進入同一條街馬會隔離的舖頭。今天女兒仍主持大局,豬手仍一貫好味,不過我等老餅不宜多吃就是。



2。街市對面的豬腸粉小店:這檔豬腸粉一面蒸,一面剪,粉香撲鼻,加上麻醬,甜醬,辣醬,滋味紛陳。找回小時放學回家前與小同學齊齊吃的回憶,滋味就更濃。[5/size]

我有聯和墟招股書
LH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街知巷聞:粉嶺聯和墟 小鎮故事多 7 年 11 個月前 #19

  • Jonathan Liu
  • Jonathan Liu's Avatar
  • 離線
  • 鑽石會員
  • 文章: 382
  • 收到的感謝: 17
想到舊事,歡笑面常流淚!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懷舊掌故】 彩虹有條彩虹邨、點解沙田叫瀝源? 公屋改名要有三大準則 7 年 11 個月前 #20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香港共有236個公共屋邨,每個看似平凡屋邨名,其實均有意思。

屋邨命名是由房屋事務經理或物業服務經理負責,新邨入伙前30個月就要改名。名字要能反映社區、屋邨特色之餘,有時還要講求詩意、好意頭,朗讀起來鏗鏘有聲。所以,為屋邨命名呢份工真係唔易做,除要文學功底深厚,還得對社區環境有細膩的觀察。而你,認為哪一個屋邨名字最美?


彩虹邨每幢大廈外牆均是彩虹色,因而命名為彩虹邨,更獲香港首個建築獎項。(黃永俊攝)

一、直接根據地名:為什麼沙田沒有沙田邨?
一條屋邨,反映一區歷史。文化考察專家徐振邦指,最早期的屋邨,全以地方名直接命名,只因早期的公屋屋邨屬於大型建設,規模龐大。一個公共屋邨,基本上就是差不多等同一個區分。那為什麼沙田第一條屋邨,不叫沙田邨,而是瀝源邨?原來,瀝源原是古名,意為清水,早期的村民沿這條清源建邨,賴水維生,故早期整個地區稱為瀝源,而非沙田,過去瀝源就是整個沙田。

後來,政府不再建大型屋邨,一般屋邨都在十座樓宇之內。過去的大型屋邨,便要被分拆,例如以往慈雲山邨,共六十二座,霸氣佔了整個山頭。政府為了便於管理,不再單以地方命名,拆成五個小型屋邨,重新命名為慈安邨、慈樂邨、慈愛邨、慈正邨及慈民邨。


瀝源邨為沙田首個公共屋邨,已有逾40年歷史,大面積的噴水池是當年屋邨規劃一大突破。(黃永俊攝)

二、依循歷史地名:雲在彩虹之上的彩雲邨
屋邨名平凡?三個字背後原來有段古。屋邨命名學第二個準則便是取自地方歷史,如蘇屋邨源自一條蘇氏的小村,坪石邨建成前,也確實有條坪石小村於此,故政府便沿用舊名。

改名當然要有性格,配合屋邨特色,一看便知其獨特,例如得獎設計的彩虹邨。60年代,彩虹只是青蔥農地,背向獅子山和飛鵝山,面向啟德機場和維港。雨後,海面折射陽光,便會浮現出又大又圓的彩虹,設計師刻意把彩虹邨樓宇設計成不同顏色,彩虹邨一名便是這樣來。再來一條新邨,建於彩虹邨之上,雲在虹上,便是彩雲邨;天水圍天晴邨,其位置日照充足,故物業管理總經理梁世智表示,屋邨名「天晴」取其天朗氣清、充滿朝氣的意思。

三、最緊要好意頭 安居樂業
中國人改名最看重意頭、或包含父母的寄望,樓名亦然。西貢區的尚德邨:尚真、尚禮、尚廉(長者住屋)、尚仁、尚智、尚明、尚信、尚義、尚美,一看便知導人向善,做人最重要要懂禮義廉恥,真善美。

因此,近年公屋樓宇名稱多取材大自然或吉祥用語,不過要避免發音太沉或難讀。梁世智於房署文章曾分享命名心得。天晴邨其中兩幢樓宇原為「晴樂」和「晴庭」,與「晴滿樓」,剛好成「樂滿庭」。後來因「樂」與「落」同音,意頭不好,而「晴庭」讀起來不鏗鏘,兩字均為低平聲調。最終改成「晴喜」、「晴悅」,三幢樓合稱「滿喜悅」,寄望居民生活愉快。

最靚屋邨名
漁光邨:白沙樓、順風樓、海港樓、靜海樓、海鷗樓

漁光邨是房協於香港仔現存最舊的屋邨。逾半世紀的屋邨,60年代為紀念香港漁港風貌,樓宇名均與海有關,曾被譽為「名字最美的屋邨」。

好意頭系列
碩門邨:取自舊名石門的諧音,碩有健碩、學識淵博的意思。
恆安邨、耀安邨、利安邨、頌安邨便取名於馬鞍山的諧音,安有安全、安樂的意思。

紀念價值系列
大埔大元邨:「元」有第一意思,意指大埔新市鎮的第一個屋邨。
紅磡家維邨:紀念香港房屋協會創辦人張有權先生,家維是其筆名。
沙田乙明邨:紀念房協義務司庫會計師,新加坡福建華僑的陳乙明先生。

主題類-日月星辰
彩雲邨:伴月、觀日、銀河、星辰、日月、時雨、甘霖、紫宵、飛鳳、游龍、玉麟、長波、景新、白鳳、白虹、繡文、玉宇、瓊宮

主題類-花卉
蘇屋邨:牡丹、蘭花、壽菊、石竹、劍蘭、楓林、丁香、金松、綠柳、櫻桃、百合、彩雀、荷花、杜鵑、海棠及茶花

彩虹邨內的樓宇則與顏色有關如紫薇樓、綠晶樓等; 沙角邨的七座樓全都以雀鳥命名如雲雀樓、銀鷗樓、金鶯樓等; 而馬頭圍邨及蘇屋邨都以植物名稱命名。

方便管理系列-逸逸逸逸
逸東邨:清逸、康逸、雍逸、至逸、舟逸、福逸、享逸、祿逸、平逸、善逸、太逸、迎逸、漁逸、翠逸、謙逸、勤逸、傑逸、居逸、美逸、滿逸 、寶逸、信逸、瑞逸、德逸及悅逸

撞名系列
長康邨和禾輋邨:康和樓,大坑西邨及慈民邨:民泰樓。

藏頭詩類
瀝源邨:富裕樓、貴和樓、榮瑞樓、華豐樓、福海樓、祿泉樓、壽全樓
勵德邨:勵潔樓、德全樓、邨榮樓。

瀝源邨既沒「瀝」也沒「源」,作為新市鎮沙田的第一條公共屋邨,七座樓合起來是「榮華富貴福祿壽」,可見當時市民的寄望。勵德邨之名來自房屋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鄔勵德,以紀念這位港府前工務司,三幢樓第一個字加起剛好是「勵德邨」。
部分資料來源:爾東:《漫遊港島離島屋邨》、《漫遊九龍屋邨》、《漫遊新界東屋邨》、《漫遊新界西屋邨》

資料來源:hk01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11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 頁碼:
  • 1
  • 2
建立頁面時間:0.206 秒
討論區核心: Kun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