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由中國的西南地區經巴蜀順長江而下,在唐朝興起,國家的統一,交通的發達,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為茶葉的生產及相關文化的傳播提供良好的條件。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全盛時期。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取代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領導的茶文化發展的局面,民間茶風更為普及,茶坊、茶肆的出現,使茶開始走向世俗,並形成了有關茶的禮儀。
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團茶改貢散茶是一大創舉,餅茶為散形葉茶所代替,茶的品飲方式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沸水沖泡葉茶的品飲方法延續至今。
茶道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茶道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唐代的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嚐形式,宋代文人雅士盛行的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最高表現形式。清代至今流行於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茶藝的流風餘韻。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王建榮受訪時以為,中國茶道是整體中華茶文化體系傳承沿革的結果,也是中華茶文化在現當代的延續和發展。茶道並非單一的內容,而是涵蓋了多個層次與方面,自然也沒一個準確的定義。中國國內學者對“中國茶道精神”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見解。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世界茶道起源於中國,茶道精神卻並沒國界之分。王建榮說,茶本是利於人平和心態,精心思考的一劑“良藥”。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是“和、靜、儉、真”,台灣中華茶藝協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而茶學大師莊晚芳總結歸納的“茶之四德”則是“廉、美、和、敬”,區別甚小。若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茶道精神,更多在於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比如日韓茶道比較注重儀式感和形式感,中國人更在乎茶的滋味和飲茶時放鬆愉悅的狀態。 “道由心悟”,每個人眼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茶道”。
自唐代陸羽《茶經》問世,歷代茶人對於茶事探索無限。當今社會生活節奏緊張,挪出一杯茶的時間至為關鍵,生活茶主張流傳很廣。台灣冶堂茶文化工作室創辦人何健認為,“通過喝茶,讓生活精緻化,讓人心沉澱下來,認識當下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