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APP免費下載
免費會員登記
關於我們

209107687157
歡迎, 訪客
用戶名稱: 密碼 記住密碼
古代退休制度 晚清官退休子孫可入仕

話題: 古代退休制度 晚清官退休子孫可入仕

古代退休制度 晚清官退休子孫可入仕 7 年 10 個月前 #1

  • 樂活新中年
  • 樂活新中年's Avatar
  • 離線
  • 樂活管理員
  • 文章: 560
  • 收到的感謝: 39
我們現在說退休,是指主要因年齡而從某一工作退下來。而在古代社會,「退休」只有官員才享有,稱為「致仕」,是指官員辭官於朝,歸家休息頤養天年。「致仕」制度源遠流長,始於周代成於漢代,在唐宋得以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有相當完備的制度。
 
在明代前,官員「退休」大多以70歲為界限,不過考慮到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各不相同,也允許個人提出申請提前退休。到了明清時期,官方就有了較為詳細明確的年齡限制,「致仕」年齡根據所任職位而異。年七十致仕,是歷朝官員一個傳統年限。它源於《禮記·曲禮》篇:「大夫七十而致仕」的說法,不過古語有云:「七十古來稀」,能健康活到70歲實屬不易,所以這一「致仕」年齡標準實際上極富彈性。


網上圖片

除了每個朝代都有自己關於致仕年齡的「個性化」規定,到了具體執行的層面,也非常靈活。官員實際致仕年齡,並非局限在70歲。 70歲以上還留在任上,以及不到70歲卻已致仕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名臣左宗棠73歲請致仕,李鴻章79歲,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77歲卒於任。而唐代的杜如晦致仕時45歲,劉弘基54歲便在家頤養天年了。致仕年齡的早晚,除了出自個人身體健康的考慮,還和受重用程度有關。有些朝廷重臣,皇帝格外倚重,自然被要求活到老就做到老。

古代退休後,早期是沒有退休金的,在漢平帝(公元前9年—公元6年)以前,官員致仕後都是沒有俸祿。此後,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致仕後,可保留原俸祿的三分之一。到唐代,五品以上官員致仕,可得半俸;個別有功之臣,在皇帝的允許下,可獲全俸。

至明代,官員致仕後,按其級別每月撥給相應的俸糧、錢鈔,由致仕前所在機構遣專人送到家中。而清代官員致仕之前,要參加考核,優異者才能以原品致仕得全俸。有些年老有疾病而致仕的官員,在皇帝恩准下可以原品致仕,享受半俸的待遇。而被勒令致仕者,則沒有任何俸祿可拿。

在清代前期,還有過給予退休官員一定數目土地的規定。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就規定,致仕官員「都、撫、布、按、總兵各給園地三十六畝,道員、副將、參將給園地二十六畝,府、州、縣、遊、守給園地十八畝。」


明代官僚畫像 (網上圖片)

自宋代起,出於人性化的考慮,官員在致仕以前,一般還可以獲得升轉官階的優待,以提升「退休」待遇。宋代開始規定,文武官員致仕者,可晉升官階一等。明清時期,又做出三品以上不變,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的規定。

高級官員致仕,還可以根據他們的級別,恩蔭子孫入仕為官,蔭任的範圍和人數都視其官員的品階而定。比如,清代將領劉知源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以原銜加太子太保致仕,其子副都統劉光代為都統。清代軍機大臣徐用儀在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死後,次年朝廷便「詔命錄用其子嗣」。這種惠及子孫的蔭襲制度,顯然起到收攏人心、穩定官僚隊伍的作用。



清代官員 (網上圖片)

此外,一些重要官員在致仕後,皇帝仍允許他們參加朝會,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唐代大將李靖致仕後,唐太宗仍讓其每隔三兩日便到中書門下參決政事;魏徵57歲致仕後,也依舊可以參議得失。

資料來源: 巴士的報
最後修改原因: 7 年 10 個月前 來自 樂活新中年.
本論壇禁止訪客發言
古代退休制度 晚清官退休子孫可入仕
建立頁面時間:0.090 秒
討論區核心: Kun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