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關係之中,排最後是朋友的友誼,相比之下,伴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關係行先,因為這些關係較「親」。我們不會兩個月不接觸伴侶或父母,但我們視兩個月不見的朋友為好朋友。親情的性質是無得揀,兼受結構規限着,例如婚姻,而友情有得揀,朋友之間沒規條,自出自入。一個又一個調查顯示,快樂的重要泉源是友情,但友情的處境是多麼脆弱。
友情是成長中經常失去的東西,鄰居Peter曾經是出相入對的best friend,今日在街上遇到,連「得閒飲茶」也說不出口。Peter仍是Peter,想深一層,我們絕對可以繼續做好朋友,但有些事情變了,噢,是環境。友情美麗之處是它的自願性質,我們選擇做或不做朋友,但美麗背後藏着陰影,可以選擇進入友情,代表可以選擇淡出。入大學、轉工、搬屋、移民..... 友情轉淡或完全消失,原因太多,不用解釋,也不用惋惜。有人說,友情的最高水位,是婚宴,雙方朋友傾巢而出,開懷暢飲,友情爆棚,這夜之後,友情質素一直向下。
友情的脆弱,是人生的一種無奈,互相沒責任是美麗,但也是脆弱的原因。我們成長中發現對伴侶、對家庭、對工作,愈來愈多責任。我們一方面深明友情的重要,有需要時依賴朋友的肩膀和耳朵,代表着情緒逃生門,但依賴的對立面,是獨立,我們同時知道可隨時離開友情,不管是暫時或永遠。環境一出,誰與爭鋒。
Facebook的朋友數目,或屬於幾多個Whatsapp group,是指標嗎?(視覺中國)
社交媒體盛行之後,表面上維繫友情比以前容易。唔. . . 真的嗎?朋友的質素跟以前真的有分別?Facebook的朋友數目,或屬於幾多個Whatsapp group,是指標嗎?沒Facebook和Whatsapp的日子,經歷某種難忘經驗的朋友,多年不見,重遇時有說不出的話題,那種興奮其他人沒法明白。如今日日在Facebook見住(但其實沒真正見面),反而沖淡那種值得珍惜的感覺。中年人的朋友之中,大部分是屬於以上這類,曾經有共同經歷,例如舊同學和舊同事,因環境變遷疏遠了,但這些人在我們生命中出現過,我們依舊視他們為朋友,可是我們需要分分鐘like住嗎?
友情另一美麗之處,是它的潛規則。我們對親人的要求可以很多,或苛刻至不合理,但我們不會把同樣要求加諸朋友身上,我們比較客氣,懂得為他人着想,例如易地而處,以自己的處境看到朋友的難處。說到口邊收回,家家有本難諗的經,我們不可提出這種要求。使友情變得脆弱的原因,同時使友情變得柔軟,充滿彈性,經得起衝擊。很小事可挑起親人不和,但對朋友,我們變得寬容,以最正面看待這段關係,反而細水長流。
中年人環顧四周,仍稱得上朋友的人,這些人有共通點,是願意以寬容態度接受對方。一些事,二十歲時要生要死,五十歲時一笑置之。小男孩的best friend每個月在變,十二歲的時候不見三個月,可大可小;五十歲的時候,不見三個月,眨眼過去。中年人經歷彷彿不停的變化,開始掌握這頭叫「環境」的怪獸,知道它不好惹,須學懂相處的方法。我們理解互相的環境,有些朋友或者不應該疏遠,但不得不接受。現實未必是最理想,但最真實。
資料來源:
hk01